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儿童文学评论的价值学视角

2016年12月08日 09:21  点击:[]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 李利芳

  “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建设”是针对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状态提出的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也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积极汇入并与文艺理论研究语境对接的结果,它对开辟我国儿童文学价值学研究的新领域、以“价值思维方式”拓进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从世界范围来看,儿童文学是近代以来人类对童年特别品质觉醒的一个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是基于“发现儿童”,是对儿童独立存在主体性的一种价值认定。作为文学大门类的一个特殊类别,儿童文学的真正发展还不到三百年。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是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具体结果,近百年来的发展完全是一条基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而摸索实践的本土化经验道路。这一文学经验为世界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价值思维使儿童文学批评更“接地气”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价值学”视域是系统勘探、深度清理中国儿童文学本土经验的有效路径,这决定于儿童文学多重价值主体对话的文学属性。“价值主体的多重对话性”也是我们研究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或切入点。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大人为什么要写”、“小孩为什么要读”、“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这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不同时期儿童文学与社会各界争鸣、纠结的焦点问题。它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演化,到今天我国儿童文学进入繁荣期,它的内部层次复杂构成与价值维度的多样性,已经使得厘清其机理组织、建设价值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学科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既要从历史维度总结分析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演变的规律性,特别是紧紧围绕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理解其价值功能选择的“合理性”;又要从共识维度考量儿童文学价值功能形成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辨认其显著的跨学科属性与充分的社会实践特征,确定多种价值主体构建其文学内涵的“合法性”,如国家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与教育目标、家庭意愿、相关文化机构的利益,以及成人作家的童年情感表达诉求与儿童自身的精神满足需求等。“价值思维”路向使得我们科学理解儿童文学活动的过程、界定儿童文学美学形态最终构成的要素、制定具有可指导意义的评价标准等都成为可能,它也使得儿童文学批评基本原理的研究更“接地气”,是深入儿童文学腹地的元问题视域。

  双向价值干预建构儿童文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艺术发生,是儿童主体性作为审美对象进入成人主体性视域后的结果。这一审视依赖于成人对儿童的科学认知,以及对童年世界自觉的精神体验,基于此展开的审美再现,就是“由成人而儿童”的创作过程。从儿童的接受来看,阅读文本即为同情共鸣童真审美世界的过程,是与自我同一性的对话,但绝不止于“童年”的单一维度。成人以童年为对象的审美过程,既是成人主体被儿童主体同化与浸润的过程,也是成人主体穿透童年的“限制性”,主动关注、引领成长,积极渗入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的过程,即“由儿童而成人”的接受过程。

  这种双向的对话对成人与儿童两类主体都存在价值干预,一方面,儿童牵引了成人对童年精神生态价值的发现与体认,“儿童世界”的非现实性或超现实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成人引渡儿童朝向必然性的成长,以务实的、功利的社会化去面对生活,执掌自我人生。这两种基本的价值趋向在审美对话中融通发生效应,互有影响,无涉轻重,处于对等交际状态。

  “对话生成”的属性意味着儿童文学活动的“建构”特征,它随主体背景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成人主体”这一维度意涵丰饶,承载着来自其个体、文化传统、民族国家等更多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指令,这些价值主体内涵都希望通过“文学”的途径落实于儿童,以达到“塑造”儿童成长的目的。但“对话生成”推进的前提是“平等交际”,即儿童与成人两大主体的“共在”,是可能性的“对话”关系的建立,而不是一厢情愿。如果忽略或没有实质性地对儿童主体的尊重,成人的“塑造”目的完全无从落实,这时便显示为“过重”的成人主体性,双向价值互渗的失衡;另一种倾向是成人刻意地“讨好”或“俯就”儿童的接受能力,任其“低层次”地重复阅读,出于某种利益诉求而降低或逃避“成人主体性”,没有价值引领,作品虽然很畅销,表层显示为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但其实质是对儿童创造可能的蔑视,是成人主体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对话,因此是另一种更可怕的失衡。

  多元儿童文学现象呼唤复合价值体系

 新时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受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变革的有力推动,童书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期,国内各种原创儿童文学奖项的设置,原创儿童文学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使得原创作者队伍快速扩大。一些成人文学作家,甚至是知名作家也开始纷纷涉足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因此,当下及未来的儿童文学现象正在变得愈益丰富多样,儿童文学的文本形态会更加趋向多元。

  伴随童书出版热,儿童阅读推广也逐步盛行。这是一种逐步渗透于教育领域、社会、家庭、学校、公益组织中的活动。阅读推广者分布在民间商业儿童阅读推广机构、新教育实验领域、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公益组织等之中,是主流教育体制之外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童书阅读是教育观念变革的一个载体、一种途径、一个信号。秉持更新教育理念的人,都会诉之于“儿童阅读”,特别是儿童文学阅读。在现行教育体制还存在许多发展障碍的背景下,阅读已经被认为是弥补其不足的最好的方法,是促进中国教育观念转变、对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最有效的途径。

  与上述创作、出版、阅读推广风起云涌的大潮相比,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儿童文学文艺评论工作明显滞后。基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特质以及进入“门槛低”的固有印象,儿童文学批评者的身份呈现多元化或者多重性特点,批评的立场、角度受干扰因素多,最为欠缺的是专业、学理化的“客观”批评。以价值思维为导向的、具有评价功能的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匮乏。有关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反思童书评价体系等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但对立的观点仍单一地聚焦在“对商业童书的批判、以儿童接受而对畅销书作家认可”等表层维度,在评价标准上简单沿用“西方经典”作裁判,真正立足本土文化语境的、体现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统一的、有说服力的、有理论内核的儿童文学评价标准亟待建立。

  价值学研究视角的介入,就是要以“价值思维”理路去细致考察儿童文学活动过程,去认真甄别“儿童文学”究竟对谁有用?有什么用?用处有多大?怎样才能有用?只有在一种复合整体的价值体系中理性客观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儿童文学认识与评价方面的瓶颈问题。所以,强调“多重价值主体的对话性”及其建构特征,就是要把儿童文学真正放置在它赖以存在发展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时代进步的大语境中,就是在对我国现代以来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多元形态、发展演变规律作系统梳理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客观辩证地汲取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经验,以紧迫的问题意识去观照、规范、解决当下的价值评价滞后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