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将端午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的首位香港提案人 潘宗光
如何面对逆境?大家都明白,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般人遇到顺境当然非常高兴,踫上逆境则情绪不免波动。若遇上难解决的大问题,有些人更是怨天尤人,甚至选择放弃生命。我们应如何面对逆境,视乎我们用什么心态活下去。
有一位脑性痳痹患者,全身不能正常的活动,而且无法言语。但她却靠着无比强大的毅力与信仰,在美国拿到了艺术博士学位,并到处现身说法,帮助别人面对困难。有一次,她应邀到一个场合演“写”,因为她不能演讲,所以她必须以笔代口。
在会后的提问环节,一位学生当众轻声问道:“你从小便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样看你自己?妳从来都没有怨恨吗?”这个无心但尖锐的问题,让在场人士无不捏一把冷汗,因为大家也深怕会深深刺伤她的心。
只见她回过头,用粉笔在黑板上吃力地写下了几个字:“我怎么看自己?”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只可爱的猫!
六、还有……
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众人安静了几秒后,全场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有些参加者更感动得流泪。其实,“快乐”是一种心境,“它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亦在于你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切。
再举另一个例子。一家公司的老板,脾气很差,很多员工因为受不了而离开,只有一位老员工仍若无其事安份地做下去。他说:“老板脾气非常差,习惯了他骂我,我当他是唱歌,其实他是一个好人。”用这样的心态工作及面对他的老板,他的心安乐自在,所以能留下来工作。
一、佛家的“四圣谛”之法
佛家处理问题,尤其是当遇到逆境时会用“四圣谛”来面对:
第一是苦圣谛。对已发生的事情,无论是顺意或不顺意,都没法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面对及接受已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在逆境时,过分担心也没用。
第二是集圣谛。当面对逆境时,我们要找出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及一切有关的条件,然后评估这件事对将来会有什么影响。当你对整件事情的发生有明确的了解后,便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很客观及理智地做出一连串的评估或研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先要有一颗“安静”的心。如果心不静,便无法理性及有智慧地分析问题的根源。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喜、怒、哀、乐,皆受到外界发生的事所牵引,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冲击,我们的心更不能安静下来。所以我们要自己先收拾心情,不要怨天尤人,让情绪低落,更不要自暴自弃,那一切只会令事情恶化。从佛教角度来看,我们的心已经为外面牵涉太久了,已不属于自己,即所谓的“心随境转”(境即外境)。无论儒、释、道,都是透过打坐(或静坐)慢慢将向外攀缘的心收回来,尽量令我们的心不被外境牵着走。只要我们的心能安静下来,思维自然会较清晰和集中,能对事情及环境等做出较客观及正确的分析。
就如灯泡发光,光线一散便照得不远!但能量相同的激光,光线集中则可以照得很远。人也是这样的,假如我们能够集中思维,那么对事情的了解及分析会更透彻、更深入,也更容易处理问题。
佛家说世事无常,我们不能肯定明天会怎么样,后天会怎么样。《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德经》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会停留不变,好的不会永远的好,坏的也不会一直坏下去。所以,成功不要骄傲,失败也不要气馁。《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即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能否洞悉,要靠一颗清净的心,才能客观及有智慧地掌握和认识各种因素与环境条件,而后再洞察机会或危机。当我们面对失败时,如心不能安静下来,便容易错失机会。同样地,因成功而过分自满的时候,心亦没有安静下来,可能会忽略面前存在的危机。
第三是灭圣谛。全面检讨事情的原因和影响后,制定既踏实又有理想的目标。《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上述都是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作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打好基础,有决心,有耐性,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一般人的失败,在于不能“慎终如始”。开始时非常认真,但一段时间过后,看不到成果,便放下脚步,甚至放弃。
《道德经》又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不要硬踫。例如年幼的康熙,潜心筹备,集结一群少年,合力擒下了没有丝毫戒心的满州第一勇士兼专横顾命大臣鳌拜。
第四是道圣谛。要根据目标,制定方案并全力执行直至完成。从佛教的角度出发,在执行任何方案时,必要具备智慧与慈悲心。佛说:“诸行无常。”老子说:“道法自然”,韩非子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时宜则盛。”教导我们要有智慧,因时而转来捕捉时机,按不同的环境作适当的改变,掌握新的机会,继续或重新发展,更上一层楼。但同等重要的是当怀有慈悲心,善待他人,回馈社会,避免做恶性竞争,损人利己。
总括来说,佛家的“四圣谛”是处理问题的四个程序:
苦圣谛:认同及接受问题;
集圣谛:认识导致问题的一切有关原因及条件,及所带来的危机与机会;
灭圣谛:订立踏实但进取的目标;
道圣谛:制定方案及确切执行。
我们不停地在生活中吸取教训,学习“四圣谛”的奥妙,“明乎盛衰之道”。佛家说,一切事情的发生,永远是因缘的复杂组合。一切事情的盛衰,肯定有它的因及缘,即一切环境条件的组合。只有能找出事情的因缘,我们才可以处理每个问题。举个例子,在2008年,一位朋友,他早已察觉经济已过分膨胀,股票、地产价格疯狂飙升,投资银行利润过度,社会不断鼓吹以信用卡提早消费之风。所以他早早作出适当调整,亦经常劝勉朋友,作好准备。其实当时很多人也察觉得到这是不正常的泡沬经济现象,但大部分人均抱侥幸心态,舍不得放弃多赚钱。当突如其来的冲击到来,便措手不及。因此,凡事也不要取得太尽。很多时候,逆境是过分的贪婪、不知进退所导致的。
二、内心修养与身心和谐
中国儒、释、道三家一向都很注重培养个人的内心修养,从而更能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在世间,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均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认知。修佛法便是学习不执着从任何主观面去看万事万物。要从多角度看,从多角度听,从多角度理解事物的本质。这也有点像儒家的中庸之道。
修心是一种长时间的训练,久而久之,心便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即使在一片歌舞升平、泡沫经济或其他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抱着平静的心去思考,去检讨和面对。佛家相信,每个人
都有佛性,潜在着无量的智慧与慈悲。只是人活
在世间,受环境的影响而令佛性降低,透过静坐或修持的方法可以令自己的心静下来,减少妄念、贪念及憎恨心。当心不容易受外在环境所影响,潜在的智慧与慈悲便会得到提升。
失望、害怕、沮丧、怨恨、愤怒等负面情绪,只会加剧压力所带来的伤害。最重要的是客观看事情,放宽心胸,以体谅,慈悲及忍辱的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压力就会慢慢减轻,使身心重回平衡、协调的状态。
【图一】负面情绪与心率变异

在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呈现不规则,这显示神经系统中掌管身体节奏的自主神经失控、彼此不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如何面对逆境
2016-11-23 16:38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