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智库如何创造高质量成果

2016年10月08日 09:37  点击:[]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冯仲平

  目前中国智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智库不清楚决策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决策部门觉得智库提供的成果不管用。

  解决第一方面的问题相对容易,既可以从上而下布置研究课题,由智库认领,也可以由智库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自下而上主动提供。二者均需要,但后者可能更重要,如一些前瞻性问题需要潜心研究、长期思考才能提出来。

  让智库完成的成果符合决策需要,达到真正有用是智库建设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智库产出的成果少吗?不少,甚至可以说也有产能过剩之嫌了。真正所缺的是质高品优、解渴管用的研究成果。就智库发展而言,当前最大的矛盾,如同国内某些产业一样,也是现有产品满足不了高端市场需要。高端智库建设要做的就是应该解决这一矛盾,同样需要在供给侧上下功夫。

  优化环境,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好的研究氛围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须敢于创新,对现有的智库管理运作模式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估、会诊。对于长期行之有效的做法保留之,对于明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就应该改革,对于国外智库一些有效的运作方式应该借鉴。

  创新应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让研究者既有获得感,更有荣誉感。目前我国多数智库在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过一些改革,但基本因袭的还是以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调动研究者去创作“高、大、上”的成果。另一方面,智库要为研究者营造合作、包容的环境。健康的竞争是智库必须要有的。同时,智库不同于学术研究机构或高校,许多成果需要团队合作,因此从智库管理者的角度还一定要努力营造好一种研究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和包容的氛围。

  好的管理方式的出现需要智库本身、社会、政府三方面齐心协力尝试、探索和推动,尤其是智库本身最了解一线情况、最有改革动力,有责任摸索出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效使用人才的机制。

  提供高质量成果对智库研究者提出了高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做任何研究都需要动力。智库研究的动力有所不同,由于智库的目的在于咨政建言、影响引导舆论(包括国内外),研究者需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此责任心,才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如前所说,智库的研究题目有些是从上至下布置、订单性质的,但同时大量的题目尤其是有前瞻性的题目需要研究者自己来提出。因此,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也就难以形成问题意识,没有创作的冲动。

  研究者具有满腔热情的同时,还要肯于吃苦、耐得住寂寞。发现、剖析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之策,每一步都非易事,都需要搜集关键性资料,知悉现有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持续的思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思想上不停地肯定、否定和再肯定的煎熬。这显然需要研究者肯付出、能吃苦、不分心。总之,研究精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研究者千锤百炼、劳神费心打造而成的。

  智库研究者要出精品既要有责任心、坐得住,也要会研究。首当其冲的是搞好基础研究。具体到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没有对国别、地区以及某领域的长期跟踪和扎实雄厚的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动向研究就只能够拾人牙慧,或限于表面现象的解读。基础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搜集资料。一手材料(官方文件、经济数据等)、二手材料(新闻叙事及评论、外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均十分重要。但无论是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前者特别是有关数据一定要考虑其是否来自权威可信机构,对于后者则更须对相关报刊、研究机构甚至一些大牌学者的“话语倾向”心中有数。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无疑是有益的,但思考的深度既依赖于专也依赖博,正所谓不知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智库研究者还要乐于和别人合作。前面提到智库管理者要营造合作氛围,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团队精神非常重要。个人潜心研究的同时,参与、组织集体讨论对于提升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研究本人的快速成长均十分有利。国外一些大学和智库经常请一些要人、名人、专家做演讲,但同样也常利用午餐会等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课题研究者先提出初期成果,之后大家专门挑毛病。总之,智库研究者要养成集体攻关的良好研究素养。

  概括起来,当前智库建设应重在打造高质量成果。高质量成果要求智库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研究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吃苦、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