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热衷中国研究 推动东亚繁荣

2016年06月20日 10:46  点击:[]

作者: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金向东

热衷中国研究 推动东亚繁荣

——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的教研理念

  日本立命馆大学(Ritsumeikan University)的前身是近代日本政治家西园寺公望于1869年在京都所创立的私塾“立命馆”。1913年改名为私立立命馆大学,1922年正式更名为立命馆大学。“立命”这一名称取自《孟子》的《尽心章》,所谓“立命馆”之意就是“通过学问开拓自己人生的修炼场”。立命馆的建学精神是“自由与清新”,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立命馆大学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和平与民主主义”。立命馆大学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30计划”(文部科学省2008年制定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 意为至2020年接收30万名留学生,也称“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中的13所大学之一,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

  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地域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致力于国际关系和地区研究的智库。新世纪以来,这个研究所以东亚地区研究为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该研究所热衷于推进东亚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

 国际地域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扶持1988年新设的国际关系学部,该校于1989年成立了国际地域研究所。国际地域研究所成立伊始就重点针对亚太地区的社会发展开展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和课题的多样化,此外还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国际学术会议。20世纪90年代在第一任所长关宽治(任期为1989—1997年)的带领下,国际地域研究所与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SIS)进行合作研究,推进“日美共同研究”、“亚太经济圈的形成研究”等项目,同时也与中国及亚洲各国及地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合作。1990年代后期该研究所就基本研究课题之一的“和平”、“裁军”研究,与1992年成立的立命馆和平博物馆开展合作。立命馆大学本着以史为鉴、祈祷未来和平的目的,于1992年5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大学设立的以和平为主题的博物馆(立命馆和平博物馆)。展馆里陈列诸多日本在二战时期的战争罪行证据,特别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等对华战争罪行的历史资料。日本一些政客和学者歪曲侵略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此博物馆发挥着在日本为数不多的正确对待历史,并向日本社会传达“和平与民主主义”理念的作用。立命馆和平博物馆不仅围绕战争、核武器问题,还针对阻碍人类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种种原因进行思考,探索构筑和平之路。不言而喻,该博物馆与国际地域研究所的和平、裁军研究是吻合的。两所机构的科研合作也为博物馆和智库之间的合作模式与合作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地域研究所致力于东亚研究,特别是与韩国及中国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者是以“东亚的安全保障和人权”研究项目为契机,与包括首尔大学在内的韩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强化合作,开展关于朝鲜半岛和平与统一的“21世纪东北亚专家会议”的活动。后者是通过以“东北亚经济关系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一系列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来推进中日两国的合作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活动,该研究所的东亚研究在西日本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朝鲜半岛作为世界的一大热点地区,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东北亚地区,而且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息息相关。其中,曾经对立的日韩关系虽出现变暖,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日韩关系的发展对双方都至关重要。日韩两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是全球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之一,因此,近年来日韩关系及朝鲜半岛研究的重要性倍增。在此背景下国际地域研究所于2005年成立了“朝鲜半岛研究中心”。2007年10月底,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访问立命馆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并予以题词,肯定了卢武铉继承金大中的“阳光政策”。立命馆大学为了表彰金大中在任期间实现了半个世纪来南北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并为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其名誉博士称号。

 国际地域研究所的学术活动还包括举办国际研讨会、座谈会和讲座;积极参与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组织的大会;进行各种海外调查;发布、出版该研究所的课题研究项目(国家、文部省、财团)及其成果;发行及发放研究所的纪要;发行内部通讯,等等。国际地域研究所还积极派学者出国参与国际会议,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交流经验,也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助推了立命馆大学的进一步国际化进程。此外,该研究所还收藏了大量图书和资料,保证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之用。

  研究所的运营体系及研究项目

  目前国际地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包括所长共9人,来自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部(4人)、经济学部(1人)、经营学部(1人)、法学部(1人)、政策科学部(1人)、文学部(1人),这9人中有5位是研究中国的学者。具体而言,涉及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中国经济、中国法与日本法的比较、华人企业经营,因此有学者称国际地域研究所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均是知华派。

  2014—2015年,国际地域研究所共举办了13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涉及中国的有5次。具体而言,包括湄公河开发研讨会、转型期的中日经济与日中经济业务合作(2次)、中美日三国间贸易变化和亚洲经济的新局面、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和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其他8次是日本经济研究、战争与和平、英国学派和国际关系理论等。从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上也可以看出该研究所对中国研究的重视。

 2016年度(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国际地域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项目共14项,其中涉及中国的研究项目多达6项,占整个项目的43%。其中包括中国企业体系研究、涉及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华人企业经营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语言、文化、历史的角度探究中国的“近代”特征、中国法律。其他8项包括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纷争”和非传统的安全保障研究、和平理论、朝鲜问题等,与研究人员、国际学术会议一样,在重点研究项目中,中国研究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致力推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

  如前所述,国际地域研究所对中国、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研究,在西日本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研究而言尤其如此。在当今的日本,如此热衷于中国研究,且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研究机构并不是很多。特别是2012年底以来,由于日本领导人热衷于重新解释和平宪法、对侵略历史的模糊表态、参拜靖国神社、鼓吹中国威胁论、崩溃论等,给东北亚地区和平带来不确定因素,尤其是给中日关系从“政冷经热”到“政冷经冷”再次抹上阴影。日本的政界、学界、媒体、网络的话语当中有不少对中国持有负面的立场,这又使两国民间不信任感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地域研究所一直推动中日、中韩学术交流,积极促进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和延边大学等中国的大学进行校际交流。把中国更多的正面的东西介绍给日本,扮演着中日友好使者的角色。目前,立命馆大学留学生中,53%来自中国,为708人;27%来自韩国,为358人,两者就占立命馆大学留学生数的80%。2005年6月,立命馆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日本第一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广泛开展汉语教学实践和语言文化交流等活动。2007年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与浙江大学合作开设了孔子学院。2008年春与同济大学合作,开设了大阪学堂,使立命馆孔子学院的辐射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

  诚然,立命馆大学及其国际地域研究所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目前中日“政冷经冷”的状态,但是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日本人理解立命馆大学的教学理念“和平与民主主义”的真谛,希望更多的日本大学、研究机构、媒体,特别是政界多做一些有利于改善中日关系与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