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透过旅游认识社会变迁

2016年06月14日 09:21  点击:[]

旅游人类学发展前景看好

透过旅游认识社会变迁

  在当今时代,旅游是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相关的重要产业,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变迁,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基于对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现状如何?研究重点有哪些?围绕相关话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

  关注旅游引起的文化变迁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两方面,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的影响与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表示,当前旅游人类学偏向关心现代旅游对东道主社会,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结构、传统价值、族群认同、社会角色、文化变迁等所带来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彭兆荣表示,当代旅游掺杂着大量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这决定了旅游现象不会只局限于某一具体行为、某一阶层,它带有明显现代性的“话语特征”和“文化特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内涵发生的改变和转型是否有益?旅游商品化是好事还是坏事?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是破坏还是挽救等?对于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张晓萍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因为它们关涉许多具体事宜,如文化认同与文化整合、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文化的生产和保护,等等。学者认为,应当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变迁。

  确立适合的研究范式

  旅游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了人类学的视角,但并不是照搬其传统研究范式。彭兆荣表示,以传统的民族志方式对现代旅游活动进行田野作业时,在很多领域均有局限,比如,在对事件了解的时间上受到限制,尤其是对游客的调查要达到“深度的田野作业”存在一定难度。

“传统民族志研究范式中,需要选择特定的社区,再进行至少一年的现场调查等,但这些前提条件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彭兆荣介绍说,首先,旅游人类学中选定具有极大“游动性”的人群、阶层、活动来反映当代社会、反映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即使是对旅游目的地的调查,也不是单纯地调查东道主社会的文化类型、社会机制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变化,还得去观察、了解和分析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和阶层,并且在旅游目的地作暂时停留的游客。其次,由于调查对象在时间上的暂时性特征,旅游活动中的许多外在现象具有“万花筒”的特点,使得民族志写作面临学术困境。

  彭兆荣认为,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旅游者准备出游前的状况,旅游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收集到什么,花了多少钱等,都值得重视。学者表示,这就意味着旅游人类学研究范式有必要进行改变和变革。一批人类学学者正在尝试通过对旅行以及移民社会的研究提出各种新的不同主张,如“空间实践”、“建构田野”等。

  发展有特色的学科

 中国旅游业急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旅游人类学学科多年的发展,为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当前,中国旅游人类学主要在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大量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成果被翻译、介绍、引进到中国;二是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旅游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表示,我国的旅游人类学研究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特别是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真实性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

  不过,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经济全球化,族群间交往和互动频繁,都使得旅游发展中的族群、社区及其文化更加难以把握。孙九霞认为,相关研究还是有明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目的地社会,忽视对客源社会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影响方面的研究,而对旅游本质和特性、旅游者体验、旅游中的主客互动、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等领域的关注明显不足”。彭兆荣举例说,比如对小规模社会结构在旅游冲击下受影响的预估与预警,对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所固有的“关系链”的断裂,对族群认同的自我传袭能力的弱化等方面缺乏研究。

  尽管当前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但学者认为,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孙九霞表示,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旅游人类学有能力作出重要的贡献。她建议,可以通过旅游这一视角来认识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反过来也可以通过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化研究来研究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通过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揭示社区发展的道路等。(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