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大兴区委党校副校长 康井泉
蕴含精神力量的“诗与歌 ”
——读《红军长征史》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最近反复阅读了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2006版《红军长征史》一书,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长征中红军坚忍不拔的精神,贯通心灵,倍受感动。好书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记忆、震撼的画面、刻骨的冥思、不尽的激情、昂扬的精神。《红军长征史》记载的的诗词、歌曲和歌谣等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内容丰富,蕴含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精神力量。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崇高理想境界
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和承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即坚信北上抗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这种理想信念在“诗与歌”中有形象的表现。《胜利反攻歌》:“战士们高举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配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的反攻,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大家要努力。”行军途中为了鼓舞士气高唱“红军战士志气大,一切困难都不怕,为了北上打日本,千难万险踩脚下。”在分水岭打敌人骑兵的歌曲经久传唱:“九月里来刮秋风,红军到了分水岭,为了救国救人民,打了步兵打骑兵。”在懋功会师的日子里,到处荡漾着《红军两大主力会师歌》“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伟大的汇合!为了奠定赤化巩固的基础,暧!为了奠定赤化巩固的基础,高举红旗往前进!”在通渭县休整时高唱“我们本是工农政府有力的柱石,完成中国革命是我们的天职;为红区发展巩固大家努力吧,英勇红军战士!”在去往腊子口的途中,红军高歌“我们是工农武装,要消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建立工农共和国。——我们的红旗,插遍天下!”正是红军官兵具有如此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才使得“好汉”辈出、红旗“插遍天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英雄诗史,写下了“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展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听,渡金沙江红军的动员歌声:“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流又急,更不怕山高路险长。我们真顽强!我们真顽强!”在长征路上,一直担负着艰辛而危险的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在敌人进攻的间隙,那些还活着的红军官兵在阵地上唱道:“金沙江流水响叮咚,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在乌江边唱起“咚咚锵……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在茫茫草地,围着篝火唱起《牛皮带歌》:“牛皮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在皑皑雪山传来“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真多,红军打仗真英勇,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国军碉堡),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张爱萍的《过草地》“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红军指战员正是以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
“大军西去气如虹”的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红军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天空鸟飞绝,群山兽迹灭,红军英雄汉,飞步碎冰雪!”“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翻白雪。天不怕来地不怕,千难万险踏脚下。”在大草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茫茫草原,蓝蓝的天,只有红军亲眼见。”“茫茫草地不可怕,雪水再冷跨过它,我们跨过它,我们战胜它!”这些出自红军战士之口的诗篇,不仅是对雪山、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了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风貌。为了庆祝夺取泸定桥的胜利,红军兴高采烈地高唱“五月里来泸定桥,打得反动派狼狈逃,大渡河天险从容过,革命英雄威名扬。”《青年红军战士之歌》“红军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坚不可摧谁敢当。”红军突破嘉陵江取得胜利,流传一首歌谣,热情歌颂了红军的胜利,辛辣地嘲笑了四川军阀的失败:“红军过了河,羊子奔索索。冬瓜遍地滚,猴子摸脑壳……”这些“诗与歌”印证了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反映了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的人民至上精神
长征中,党和红军始终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红军在长征中经过14个省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亿万劳苦大众的衷心拥戴。“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老红军肖瑞林记忆中的一首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打倒土豪分田地,要耕田来有田耕。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红军上下都一样,没有哪个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买办豪绅反动派,杀他一个不留情。”在贫困农村,多传唱“工农群众的红军,救国救民救穷人”等等。陈毅《赣南游击词》:“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扎西扩军,场面热烈,有志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三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去往瓦窑堡的途中,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喜气洋洋,歌声响彻原野“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长官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伴随着红军的“诗与歌”,昭示着红军是老百姓队伍,有老百姓支持和拥护革命无不胜。
“谁予便利敢分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顾全大局,协同作战;红军干部战士政治上同心同德,战斗中同仇敌忾,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的山岭,当时虽遭受排挤,但他从未把自己当局外人,时刻思索革命前途和出路,作《十六字令》,展现了红军饱满的战斗激情。而“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些诗句,则让人提前听到“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声声!1935年8月林伯渠经巴西阿西作《长征》:“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正所谓“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