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份报纸改变人生
祖籍安徽桐城的宁津生,高中酷爱化学,1951年,他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专业,后因家人反对而无奈放弃。那年夏天,在家准备来年再考的宁津生随意翻阅一份《解放日报》,一则同济大学测量系补招的招生消息进入了他的视线。
“当时我也不知道测绘是个什么专业,我就跟我父母亲打了个招呼,就自己坐火车去了上海。”宁津生回忆说,他在70名报考的学生中成为被录取的10名幸运者之一,在同济大学测量系攻读测量专业。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个偶然的决定,使宁津生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并摘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桂冠。当时,正值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宁津生和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一样,是怀着一份使命感在读书。进入同济大学后的第一年,因为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宁津生收获了他2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被选送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
正当宁津生对未来充满幻想并在为留苏做最后冲刺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宁津生没有通过“政审”,不能留苏学习。一年后,他回到同济大学测量系继续测量专业的本科学习。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为全盘学习苏联老大哥,同时也是新中国刚建立,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种工程建设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测量专业。国家高教部接受测绘界专家教授建议,组建一所专门的测绘高等学府——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刚刚毕业的宁津生响应号召来到武汉。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得地球重力场的研究成为测绘界的热门课题。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为此从苏联请来一批测绘专家,布洛瓦尔正是其中之一,当时从事地球重力场研究的布洛瓦尔在国际测绘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正是他的出现,让宁津生在测绘学领域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地球重力场。
由于地球重力场当时是一种新的理论和学科,找不到翻译,考虑到宁津生学过一年的俄语,又学过测绘专业,学校领导就叫宁津生做布洛瓦尔的专业翻译。
起初,宁津生认为地球重力场只是一个纯理论的东西,对经济建设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他只是尽力做好翻译工作,并没有存心深究。但随着与布洛瓦尔近一年交流的不断加深,他开始改变最初的想法,并渐渐喜欢上这门新兴的学科了。布洛瓦尔回国之后,学校对宁津生说,“既然你是他的翻译又是接触他的第一人,那么你就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吧。”就这样,宁津生走上了地球重力场教学和研究的道路。
毕生为测绘事业奋斗
自从1956年到武测任教后,宁津生就一直从事物理大地测量有关地球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布设天文重力水准网、推求大地水准面形状、研究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等方面均有建树,成为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宁津生和他的同事们对推求我国高精度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所需要的高程异常、垂线偏差等地球重力场参数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精度等进行了研究,完善了布洛瓦尔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有的意见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其研究成果也为60年代我国大地测量专业开展大地重力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宁津生与人合著的《大地重力学》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重力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天文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直到70年代一直是该领域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教材和参考书。
70年代,一种不同于经典方法的“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差距”的现代方法出现了。宁津生较早将这一方法引进我国物理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中,在此其间先后出版《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等著作,翻译出版《大地测量学》《高等物理大地测量》等外文文献,其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多项测量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而且为我国物理大地测量领域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80年代中期,宁津生开始潜心研究适合于我国局部重力场情况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于是,便有了我国第一个高阶WDM-89地球重力场模型及其随后的模型系列。
宁津生主持完成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有10余项,其中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此外,他还编著出版教材、专著8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如今,除了手上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外,他还担任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并且一做就是30年,为推动我国测绘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测绘界,同行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两委主任”。
“我国在测绘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软件等方面已和世界测绘发达国家具有同等水平,虽然现阶段还存在些许缺陷,但正在逐步完善,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定能成为测绘强国。”宁津生对中国测绘行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培养后学从不懈怠
每年9月新生开学时,宁津生依然要和测绘专业其他几位院士一同给本科新生上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虽然已经讲了十余年,但每次登台前,他依然“紧张”,要重新备课和编写讲义稿。宁津生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现代技术发展特别快,与我的课程有关的东西,我都会补充,然后及时把新东西传授给学生。”而开设这门课,是宁津生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做的第一件事。他的初衷就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通俗的语言,将测绘学这门艰深的学问让刚进校门的学生心领神会,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988年,宁津生担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0年的校长生涯中,他为学校的发展、为祖国的测绘事业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无论行政工作多忙,宁津生从未放下手中的教学。一门《地球重力场》的专业课,宁津生讲了30多年,即使是在那些最繁忙的日子里,他也依然坚持登台授课。他始终认为,教学是大学的“第一使命”,老师即使从事科研也要为教学服务。虽身为院士,也当过校长,可宁津生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一名普通教师,教书育人自然就成了他的主要责任。
宁津生一生以教书为乐,他对学生要求严格。2011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建成是宁津生的第二个博士生,从大学时期至今,他与宁津生从师生到同事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如今宁津生对于他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回忆说,“我和宁津生院士相处近20多年,他对我的个性和事业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宁院士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他对学生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中关心。记得1993年我博士论文答辩期间,他为了参加我的答辩,从加拿大专程赶回,这就表明了他对学生的爱护和严格要求,宁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
对年轻的测绘学子,宁津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现在社会上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我觉得90后是生机勃勃、有爱心的一代。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创新型人才的潜在能力,有好奇心、开放性的思维,敢于释放个性。”宁津生认为,“在测绘学习上,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学习新技术;测绘学科的特征是面向社会公众,所以要了解社会的需求;要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夯实基础,确保今后在工作中能游刃有余。”
人生无论是处于巅峰还是低谷,目标始终如一,结果会在意料之外也会在意料之中。宁津生从有形的地球重力场中悟出了无形的人生重力场,这就是他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