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自然主义可否如愿以偿

2015年09月23日 07:16  点击:[]

作者:王铜静

在形而上学重新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主义者追随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拒绝传统哲学的先验方法,广为借鉴当前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要求一种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或者本体论。

本体论自然主义与方法论自然主义

在本体论上自然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最受尊重的自然科学中所推设的物项是世界上仅有的且真正存在的物项,世界中只有自然力量在起作用,没有什么超自然的或灵魂的规律和力量,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数学、真、抽象事物、可能世界甚至精神、心灵等都是虚构的或者可缩减的,并非真实的存在。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者认为,哲学和科学从根本上来说从事着同样的事业,有着相似的目标和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最可靠方法,也应该应用于哲学研究;他们不认同传统哲学研究中规范的、先验的认识论,甚至认为方法论应该成为经验心理学的一章,理性不过是生物进化来的自然能力。

然而,自然主义内部这两个元论题的论断能否协调一致?昆斯(Robert C. Koons)就论证了全面的自然主义是自相矛盾的。也正是出于类似的担忧,一些哲学家对不同的自然主义立场做了区分,比如早期的R.B.培里区分的朴素的自然主义和批判的自然主义,普莱斯(Huw Price)区分的蒯因式自然主义和埃里亚式自然主义。笔者认为自然主义是否能在本体论上有所作为是很有疑问的,这源于自然主义要参照自然科学给出本体论论断,但自然科学到底告诉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什么真相,这是科学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而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并且有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基本分歧。

科学实在论帮助自然主义作本体论断定

自然主义者认为理想科学可以协助哲学家回答形而上学问题,然而,暂撇开理想科学是否存在的疑问不说,科学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这首先就是个哲学立场问题。反实在论对本体论问题不做断定,显然不满足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诉求。那么,科学实在论是自然主义的选择吗?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描述,而不仅仅是具有经验恰当性的工具;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实在性是独立于认知主体的;关于实体、过程、性质、关系等的科学论断按字面解释是有真值的,科学理论的真或假的前提是该理论所谈及的实体是否存在。

科学实在论也有不同的形态,实体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所描画的实体应被看作实在的,并且是可操作的;结构实在论则不断定实体的存在,而是把科学研究各要素间的关系结构看作是实在的。无论如何,科学实在论对研究对象的实在性做了承诺,将这种立场贯彻到形而上学中,的确能够帮助自然主义做出本体论断定。

科学实在论不满足自然主义方法论要求

然而,科学实在论不满足自然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它预设了科学真理独立于认知主体,而物理主义(一种强立场的自然主义)却认为构成科学真理的命题及概念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某种物理状态,并没有什么独立认知主体这样的先验存在。科学实在论关于科学理论不断趋于真的看法,预设了元归纳的先验成立,而自然主义方法论只将归纳看作是诸种认知机制之一,这些认知机制是生物适应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不具有任何先验地位。况且,元归纳论题背后的“世界的齐一性”这样的本体论断定在自然主义看来也是很不自然的。世界是否是有规律可循的,与人类经验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同层面的问题,科学实在论预设了前者,自然主义只追随后者进行研究,并不预设前者。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和物理世界的关系是种指称关系、同构关系抑或投射关系,而这些关系完全不同于物理因果关系,也不能还原为大脑神经网络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并不能对这种关系进行经验的研究。

科学哲学中的反实在论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是人类同世界打交道的有用工具,这与自然主义的方法论立场比较一致。然而,科学反实在论的特点就在于其反形而上学立场,对科学概念是否指称这个世界的物项或实在结构持不可知论的态度。科学实在论虽在本体论上有明确断定,却与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取向不相容。

自然主义用进化解释科学的发展,不预设任何先验的命题,一切遵听自然的吩咐。因此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可以无缝对接,这个论断是过于乐观了。科学实在论在本体论上做了承诺,但是它的基本论题所隐含的种种预设不符合自然主义的方法论要求。

综上所述,自然主义的本体论诉求与其方法论倾向之间难以融洽,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探究,并不能完全依靠认识论的自然化道路。哲学家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并不意味着其讨论哲学的方法将自然化,更不意味着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换句话说,哲学家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回答和探讨,不会从形而上学问题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物理表征开始。形而上学问题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物理特性(如果可以有这样的经验研究的话)将只是哲学家进行哲学思考的开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