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深入研究历史的中国,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代的中国

2015年08月28日 07:41  点击:[]

——学习习近平主席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年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一全世界最重要的历史学界盛会第一次走进亚洲国家,来自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历史学家齐聚济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大会的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向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女士等与会的各国历史学家表示诚挚的欢迎,系统表达了对历史科学的认识,并根据大会特设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议题,阐述了研究中国历史对于认识当代中国、理解中国人民情感的重要性,强调了历史智慧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贺信思想深刻,情感真挚,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成为会上会下热议的话题。

历史科学的使命是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就是说,历史科学的使命是通过研究人类社会过往的历史,总结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一切学科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这是历史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所在。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段话一方面深刻阐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即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受到昨天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指出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的意义在于借鉴历史智慧,发挥镜鉴作用。我们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才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历史学家应该通过精深的研究、广泛的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发展道路选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历史的启迪中更好地探寻前进方向,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著述,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记载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欧美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国际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研究不够,一些人对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缺少了解,其阐释常常陷入各种误区,并由此而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中国的认识。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上出现了“新黄祸”、“新帝国主义”、“中美冲突”等论调,渲染中国崛起对现有世界秩序的威胁和挑战,其实质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缺乏深入认知。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中国历代王朝,无论强盛还是衰落,都始终强调和谐仁政,助小扶弱,这是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的特性所决定的。中国强调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以互利合作为思想基础的“一带一路”战略,无一不是秉承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智慧。因此,通过观察历史上的中国来认识今天的中国,研究过去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来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是认识中国的重要视角。

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才能把握中国人民的梦想和道路选择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与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没落,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充满了坎坷与屈辱。正是这百年的苦难与反抗的历史,造就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中国国民气质。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的理想、严密的组织纪律领导全中国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得到全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今天,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国内,有一些人对中国人民持久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示惊讶,一些人对中国社会强大的凝聚力难以理解,一些人对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说三道四,甚至异质化、妖魔化中国。习近平主席指出了纠正这些错误论调的出路,“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百年苦难激发出的坚强意志和宏伟目标。没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当代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梦想。

中国的发展期待国际历史学界提供真知灼见

中国的快速崛起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也得益于借鉴国际经验,吸收一切人类智慧的有益成果,已成为改革开放政策中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在这一历史时刻,我们同样期待国际学界的积极参与,打破狭隘、封闭的自我中心思想。因此,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习近平主席给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科学的内涵与使命,揭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是有关历史科学论述的重要文献。中国的史学研究者应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史学思想,逐步摆脱“故纸堆”史学,把历史研究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高水平史学智库,不断挖掘、总结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为繁荣发展中国的历史科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