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界热议】二战战场上血写的中国光荣

2015年07月31日 08:13  点击:[]

 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仲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其涉及的范围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就其性质而言,这是人类进步力量对邪恶势力展开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殊死抗争和搏斗,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全胜结局。这样一场曾影响亿万人命运的浩大战事,现已成为人们永远难忘的历史记忆。对二战史的回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量,比如从战场的视角考察,以此来确定各国、各民族对这场伟大反法西斯战争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包括哪些主要战场?据钱乘旦、庞绍堂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的分法,有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正面战场、中国敌后战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大西洋战场八个战场。前四个战场在亚太地区,以日本法西斯为主要敌人;后四个战场在欧洲和北非,以德意法西斯为主要敌人。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战场的核心部分,由在战略上相辅相成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组成。国民党军队负责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担负着在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彼此相互配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抗战”。

  中国战场在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二战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战以及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方面,而且中国战场的发展进程又与后来开辟的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有着极为密切互为联动的关系。

  首先,中国战场在整个二战战场中延续的时间最长。西方学者通常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定在1939年9月1日,是日德军入侵波兰。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将从1937年7月7日开始的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两年多时间摒弃在二战的史册之外。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无论就其战事的连续性还是战争的规模都堪与1939年爆发的西欧战事相比,甚而规模更大,战况更为激烈。因而中国战场在整个二战中有着肇其始、溯其源的地位。另外中国战场的战事结束也是最晚的。1945年8月30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东宁要塞停止抵抗,被认为是二战中的最后一战。因此可以说,中国战场既是二战的开战之地,也是二战的终战之地,激烈的战事贯穿首尾。

  其次,中国战场对侵略势力的抗击最为勇烈,始终不屈不挠,极大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二战战场的局势。在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前,中国是亚太地区唯一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独自承担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时间长达四年多。其间除得到苏联的一些援助外,从外界尤其是西方大国那里基本没有得到任何有力的军事援助,美国甚至还在不断向日本出售钢铁和石油等重要军事物资。就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言,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从纯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中国似无胜算的可能。然而就是在这样处于明显劣势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抗日爱国热情的影响下,国民政府领导人明确表示了对日本侵略者在军事上抗争到底的决心:“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活跃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始终牵制和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山西的实力派人物阎锡山在抗战初期曾积极联共抗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注意到,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坚持抗日时间最久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抗联。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日意志最为坚定,始终不妥协地与侵华日军进行着决死的交锋。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尽管在战争中也出现了包括汪伪政权在内的附逆通敌活动,但这只是历史大潮中局部的支流异动,无损于中国人民反侵略事业的整体光辉形象。而在欧洲战场,法国1940年在开战初战事一失利就向纳粹德国投降,而且还是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的故地——康边森林签署屈辱的停战条约。二战中法国损失的人口在50万左右,而中国损失的人口则超过3000万。相形之下更能显示出中国战场为反法西斯事业所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在这一点上唯一能与中国战场相比的是苏联军民在苏德战场所作的巨大牺牲。对付侵略者的有效手段不是屈膝投降,而是要靠敢于斗争的顽强意志。即使在自身处于弱势时,也要有以弱胜强的勇气和信心。中国战场的正义战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再次,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开辟与中国战场的战事有着明确的因果联系。日本在挑起中日战争初期,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预计“三个月内粉碎中国军队”,达到所谓“膺惩中国军之暴戾”,“使事态圆满解决”,扶植起听命于日本的傀儡政权的目的。但结果却没有如其所愿,中国战场的战事一直拖延不绝,直到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城市,但也死伤数十万,进攻的势头逐渐缓慢下来。中国方面基本达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中国战场不能取胜的情况下,日本又想在邻近国家打开缺口,以推动战局变化。1940年8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法国傀儡政权维希政府被迫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北部建立空军基地,日军可以借道印度支那向中国进攻。这一南下行动引起美国的激烈反应,宣布对日本禁运钢铁。一年后日军进入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又宣布对日禁运石油。美国提出,日本必须撤出印度支那和中国,才能恢复供应石油。日本的答复是不能考虑撤出中国,因为在中国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日军入侵以缅甸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其主要目的是要切断中国对外的补给通道滇缅公路,以改变中国战局。日本当时的决策实际是为了摆脱一个泥潭而又陷入一个更深的泥潭。中国战场矢志不渝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另谋出路,接二连三挑起新的战争,结果促使反法西斯阵营不断扩大,最终将日本军国主义这头法西斯怪兽置于死地。

  最后,反法西斯阵营在亚太地区的几个战场相互间还有着密切的互动合作关系。中国战场的长期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另外,中国在东南亚战场开辟之初就根据中英之间的协定向缅甸战场派出精锐的远征军。远征军由三个军组成,其中第5军是中国的第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下属的200师入缅不久就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解救了被日军包围的英军。在三年多的征战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大约15万人阵亡的巨大代价,与盟军合作全歼了驻缅日军。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曾提议组建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战区最高统帅,负责指挥中、泰、越地区盟军对日作战。这就扩大了中国战场的范围,将之延伸到东南亚部分地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互动关系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事例中。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在中国抗战初期来华考察。他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认真考察中国军队尤其是八路军的军事活动和作战方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逊出任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指挥官,运用八路军游击战的经验痛击日军,屡建战功,以实际战绩证明了八路军游击战术的正确。

  总之,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个国力不强的大国,但中国军民在二战中国战场可歌可泣的英勇表现不仅体现在军事实力方面,还更多体现在精神的不屈抗争方面,并以敢于牺牲的优异表现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侵略战争,在二战战场上留下了自己血写的光荣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