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构建“制度++技术”的互联网治理体系

2015年07月28日 07:11  点击:[]

作者:金江军

互联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互联网治理体系包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治理互联网,要“一手硬、一手软”,建立“制度+技术”的互联网治理模式。“硬”指的是互联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等,“软”指的是互联网政策法规、专业人才。从空间范围来看,互联网治理体系分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和国内互联网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治理体系,对外可争取根服务器、建立独立互联网和推动国际立法,对内则应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商用,推进“依法治网”,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

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出来的,在美国最先得到发展。根服务器是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中最高级别的域名服务器,负责返回顶级域名的权威域名服务器的地址。目前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美国就有10台根服务器,另外两台在欧洲(荷兰和瑞典),一台在日本,我国则没有一台根服务器。全球有386台互联网根镜像服务器,其中我国只有5台互联网根镜像服务器。

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关键是要掌握国际互联网话语权。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如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建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今后,还要在争取根服务器、建立独立互联网和推动国际立法等方面继续努力。

争取根服务器落户中国。根服务器是国际互联网的“命门”。目前我国没有一台根服务器。在特殊情况下,特定的国家可能被掌控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国家驱除出互联网世界。我国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争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与美国政府协商,让至少有一台根服务器落户中国。

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立法。我国可倡议、主导国际社会制定国际网络安全法等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加入相关互联网国际公约。2001年11月,由26个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南非等30个国家在布达佩斯签署了《网络犯罪公约》。我国可适时加入《网络犯罪公约》,联合打击跨国涉网违法犯罪活动。

国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治理是指相关党政部门、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共同参与,通过行政、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手段,打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网络安全,净化网络文化,构建一个安全、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掌握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商用。国外软硬件产品普遍存在“后门”,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很多隐患。例如,2008年的“微软黑屏事件”说明微软公司可以远程控制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掌握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中实现大规模应用,是确保我国网络安全的关键。虽然我国已经拥有自主研发的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在性能方面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不少技术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小范围应用。2014年,我国芯片进口额达2000多亿美元,超过了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我国可借鉴“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采用举国体制,创新产业政策、科研管理体制以及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短时间内突破信息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商用。

加强互联网立法工作,推进“依法治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正在制定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需要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有关法律法规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

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涉网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传销、网络黄赌毒等网络违法犯罪案件高发,并呈现出犯罪分子高学历和低龄化、作案手段智能化和隐蔽化、动机多元化、影响广泛化等特点。今后,应加强相关网络执法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建立健全网信、工信、公安、检察院、法院跨部门、跨地区网络违法犯罪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