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银行信贷人为扩张是经济萧条之源

2015年06月21日 07:28  点击:[]

作者:杨英杰

在林林总总的经济学流派中,奥国学派(又称奥地利学派)因以其独特的商业周期理论为学术基石而生发的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执着与坚守,而卓然傲立于经济学流派之林。在形成、发扬奥国学派理论的诸多学者中,以米塞斯、哈耶克这对师生最为著名,奥国学派为愈来愈多的学者所关注、研究、追随,亦得益于此二人。米塞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烈火烹油之时成功预测大萧条的到来,哈耶克则因其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而荣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

银行信贷人为扩张干扰经济分配秩序

以其货币理论为支撑的商业周期理论,是奥国学派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奥国学派认为,货币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交易媒介,在价值决定方面,其与一般商品无二。根据边际效用原理,货币量的增加,将降低市场主体对单位货币的主观评价,进而导致单位货币的价值下降,即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国民可支配财富的增长。

但是,奥国学派也不同于一般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即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价格的同比例上升。奥国学派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因其导致商品相对价格的非一致性、非同时性变化而必然引发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米塞斯就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在人为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而引致的货币客观交换价值变动的情况下,市场中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会同时和正比例地变动,它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财富的分配。因此,货币必定是动态的,以机械的静态的方式来研究货币问题则是错误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信贷扩张之后,且不说生产厂商在物价上涨之前就已经获利多多,单是流入资本市场的那部分资金,就会随着股价的上涨而盈利。普通民众是没有能力掌握大量金融资源的,因此也就没有能力通过资本市场的膨胀而获利,相反,因处于接受新增货币之最末端,却承受着通货膨胀导致的资产缩水痛苦。

银行信贷人为扩张侵蚀正常生产结构

银行信贷的扩张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侵蚀已有的正常的生产结构,进而扭曲甚至固化已趋僵化的生产结构,最终导致萧条的发生。银行信贷的扩张会将金融市场利率降至自然利率之下。在自由的不受干预的市场中,利率是由所有经济主体的“时间偏好”决定。所谓“时间偏好”就是人们对于当下商品和服务的评价要高于未来某一时点的评价。由于人们总是偏好目前可得的商品和服务胜过未来某个时点能获得的同等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当下之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较之未来商品和服务总有一个溢价。这个溢价就是利率,其大小取决于人们偏好现在胜于未来的程度,即他们的“时间偏好”度。

人们的时间偏好也决定了资金在消费和储蓄(投资)之间的配置。如果人们的时间偏好下降,即偏好现在胜于未来的程度下降,那么人们将减少现在的消费,更多储蓄和投资。同时,基于同样的原因,利率作为时间的折现率也将下降。时间偏好率的下降及利率的下降,导致储蓄和投资相对消费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是经济主体的时间偏好下降而是银行信贷扩张导致的利率下降,就会给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误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人为的信贷扩张(通货膨胀政策)导致利率降至自然利率以下,贷款成本降低,企业获得贷款的动力增强,会积极拓展其生产结构,投资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如刺激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等行业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生产过程延长,生产结构也发生变化,资本投资由以消费品为代表的“低级经济财货”(接近消费者)向以生产资料为代表的“高级经济财货”(远离消费者)的生产领域转移。资本投资促使高级经济财货生产领域扩张,引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如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资的上涨。

以作为消费者的工人为例,因为他们的时间偏好并没有改变即相较以前有所降低,所以并没有想更多地储蓄,那么社会上将不会有足够的储蓄和投资来支持购买新生产的机器设备、工业原材料等。换句话说,银行信贷的人为扩张所导致的低利率误导了企业,使得企业家们认为市场主体时间偏好发生了改变,时间偏好更低,即愿意以较低的时间折现率(利率)出让自己的储蓄。当人为的新的银行货币进入到整个经济,消费者仍依照原有比例分配消费和储蓄及投资,甚至随着收入的增加将更多储蓄用于消费品的开支,那么,社会上将没有足够的储蓄来购买生产资料,生产结构发生了链条的断裂,企业对资本品投资过度已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所谓的过度投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银行信贷持续扩张极易诱发经济危机

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为应对选民的压力,它都会尽量采取一些短期的政策乃至某种程度的饮鸩止渴的措施来竭力保持经济的繁荣。其中之一就是,政府会通过信贷渠道不停地向经济注水,确保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乃至泛滥,以维持经济的虚胖。如果银行信贷人为扩张并将利率降到市场水平以下仅仅是一次性的,繁荣期会非常短暂。但关键是信贷扩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不断的行为过程,市场利率会在较长时期内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从而刺激资本品投资不断扩大。实际储蓄不能满足实际投资的问题一旦暴露,银行对企业盈利预期反转,利率的调整将不可避免;或者通货膨胀倒逼政府实施紧缩政策,或者先知先觉者提前逃离资本市场以致引发羊群效应,繁荣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企业高负债率、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经济结构扭曲等等,都必须得到彻底调整和清算,一大批繁荣期间投资的产业将破产倒闭,社会风险加剧,萧条将如约而至。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储蓄与投资的平衡至为重要,金融机构作为媒介发挥着资金融通的重要作用,但其杠杆作用恰似一把双刃剑:既能够繁荣经济,也能够摧毁经济。正如经济学中“朱格拉周期”的发现者、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的名言所说,“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能够保持繁荣期间更长,萧条期间更短。对此,奥国学派的观点是,这是市场的事,政府不要插手。市场会自动纠正那些由于没有正确判断市场信号或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失误。当然,正如人得病必须要经历治疗的过程一样,市场也必须经历出清和恢复的痛苦才能重新走向繁荣之路。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并不比其他市场主体更聪明,更能明白投资的方向。更为常见的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多数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很大程度上不是项目上的独占和排除,而是资金上的挤压。因为政府主导的投资利率敏感性不高,且有政府信用背景,金融机构趋之若鹜,资金使用的监管审慎度不高,极易造成投资的错误。

《美国大萧条》的作者、当代奥国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罗斯巴德根据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而恰恰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运用奥国学派理论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进行的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特别是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造成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是诱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按照奥国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衰退(萧条)是必然也是必要的,这会使市场自动纠正因为政府错误的政策而导致的错误行为。但是,萧条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经济慢慢就会恢复,而这样的恢复也是健康的。如果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如加大财政支出或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人为阻止萧条的到来,延长繁荣时间,则将来萧条的时间会更长。所以,奥国学派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市场上繁荣—萧条交替的出现,是由于政府人为制造了不真实的繁荣而导致的,特别是通过银行信贷的人为扩张所致。

对我国经济的几点启示

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经济呈现新常态,如何在中高速增长时期做到提质增效,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结构性失业可能会居高不下,这时的经济下行并不是总需求不足所致,而是投资过度或错误投资的自然结果,是市场对过往投资失误的调整使然。此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分流一部分失业人员,但同时更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压缩过剩产能,生成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不是依赖于银行信用的扩张来维持既有的扭曲的产业结构。奥国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可以对我国当前经济有若干启示。

一是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双管齐下,在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同时,使政府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强力推进放权限权,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政府。

二是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争取在更多领域和行业实现突破。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扩大深化PPP模式,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在审慎监管下创设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扩大服务领域、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效率,为净化金融生态、培育金融生态做出贡献。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投融资渠道,正确引导居民储蓄流向实体经济,在让居民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四是校正货币政策准星,做“滴灌”,防“漫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定向支持中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的银行金融机构,巩固市场发育成长的制度基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