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要闻】学者解读:霸道为何是官员腐败的前兆?

2015年05月09日 07:41  点击:[]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亲自加上的这句话,言简意深,振聋发聩。权力任性,现实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为官霸道,“霸”而后“腐”,典型案例触目惊心。在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中,必须加强对此类现象的关注。

很多落马官员工作作风霸道

很多落马官员都曾被曝工作作风霸道,有一些甚至还颇以霸道为荣,以有工作魄力彰显。如铁道部前部长刘志军作风霸道,建设铁路不注重“科学化”;辽宁女巨贪罗亚平作风霸道,被称“土地奶奶”;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垄断能源审批,工作作风霸道嚣张,目中无人。还有那些落马的董事长、总经理、局长、行长、书记们,“作风霸道”的也不胜枚举。

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更是多年以作风霸道著称。在其担任昆明市委书记时,曾经有一名商人说,“由于仇和强调威权,许多人都觉得昆明似乎没有了市长”。无论在宿迁还是昆明,仇和都将说一不二的风格贯彻到底。这种追求威权、罔顾民主的施政思路,在仇和身上体现得集中而典型,他所宣扬的“以不民主推动民主”,“以人治推动法治”的激进改革措施背后,其实只有“政绩”二字。仇和使用的是“治民之术”而非“民治”,想成为人民“救星”,而不是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很有些“视公民为子民的味道”。

霸道是权力的衍生物,是特权思想作祟,是权大于法的具体表露。常年浸染在特权意识里,就会养成这样的恶习:只准他们给别人立规矩,不准别人跟他们讲规则;只准他们对别人发号令,不准别人和他们讲道理。如此一来,他们便会把任何不能随心所欲的事情都看成冒犯,就会居高临下看待一切本应平等沟通的对象,就会觉得身份是所有场合的通行证,就会觉得权力是一切事情的许可,包括使用暴力。在权力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欲望也会随之膨胀,一旦自己把握不好,就容易受到诱惑而走向贪腐深渊。

官员霸道的工作作风令他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容易导致官员与同事下属之间产生矛盾,更强化了霸道官员的绝对权力。这不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给霸道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间。霸道的作风和绝对的权力一旦结合起来,权力监督和制约便彻底成为了一句空话。

官员霸道的工作作风之所以有市场,有时与上级领导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领导甚至认为霸道是工作有魄力、有能力的表现。而霸道的官员也竭力把这一切与工作上的“精明干练”联系起来,借以达到迷惑上级,威慑下级的目的。

为什么少数地方、部门的干群关系会那么紧张?并不全是工作中所产生的尖锐矛盾,而是因为一些干部长期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所致。霸道官员落马,只因其行事风格与民意背道而驰,与党纪国法不符。

“一把手”霸道异化为人财物“一支笔”

从近年落马官员的报道来看,很多是作风霸道的“一把手”。当年曾以大肆卖官出名的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人称有“三气”——官气、匪气与霸气,脾气暴躁异常,下属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污言秽语和辱骂呵斥。此外,像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浙江省建设厅原副厅长杨秀珠,贵州省建设厅原厅长卢万里,等等,都素以作风霸道而著称。

“一把手”现象,看似作风霸道,实则异化为人财物“一支笔”的“大老板”、“土皇帝”,久而久之有的“一把手”就习惯于凌驾于领导班子集体之上、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一言堂”,伤及“民主集中制”。个人素质可能有高有低,能力也有强有弱,但如果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好,作风不好,一个班子就搞不到一块去。有党建研究专家尖锐指出:“作风霸道不能当一把手”,其背后的深意不能不引起重视。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是领导班子实施正确领导,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应对那些霸道的“一把手”走向贪腐的有效途径,也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量身定做的两顶帽子,是给两个不同的对象戴的,不能由一个对象独占,谁独占,谁就会陷入鸡和蛋互以对方为前提的怪圈,把真理变成谬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适当分解“一把手”的权力和责任,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