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秀潭
在我的藏画中,有一轴冰心绘《香风图》。此画中上部是株紫色丁香,设色淡雅;花枝上站立一只黄雀,稚拙可爱。右下部是老舍夫人、画家胡絜青题款:“‘香风’。冰心姐画絜青题。”下钤篆书朱文名号印。
冰心这幅《香风图》,属传统“文人画”。并不刻意讲究笔墨技巧,而是注重神韵、情趣及画中意境的营造,从中体现作者的人品、学养、才情、襟度和风骨。
冰心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拓荒者,而且是传播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先行者。特别是进入晚年后,自省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她承认,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她和许多作家一样,把复杂的生活看得单纯而透明,她的有些文章是人云亦云,并没有自己真正的独立思考。而暮年的冰心,却以不同于以往的另一种姿态,创作风格发生突变,大胆干预生活,为知识分子鼓与呼,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全社会的敬重与喜爱。
冰心最后十年作品中,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她的随感。1988年11月,她写过一篇题为《无士则如何》的短文。她指出:“前几年,不少领导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其后,又有人加了一句:无兵不安。这些话都对,概括得也非常准确。可惜尚缺一个重要方面——无士怎样呢?”她的结论是:“无士不兴”。
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通称。春秋时代,在金字塔形的社会架构中,王、诸侯、大夫以下的阶层就是士,其下是庶民和奴隶。士介于上下两层之间,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为了适应士所负荷的任务,它独享教育特权,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接受儒家忠君爱国、临难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特殊的精神训练。在这样的历史熔炉中,逐渐铸就了中国“士”这一阶层独特的精神“基因”。
一是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统的读书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勇于担当,舍此无以安身立命。
二是重名节、讲骨气。在社会发展变化的精神轨迹中,随着“士林”主体意识的觉醒,它们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是赖以立身的准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名言和精神追求,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孕育了读书人的骨气,历经朝代更迭而不变。历代官吏尊崇“直臣”,蔑视“佞臣”,尽管有杀头、灭族危险,面折廷争、冒死直谏之士代代不绝。这种“风骨”是千百年锤练出来的中国“士”的精髓。在中国几千年特定复杂历史环境中,要坚守这种精神,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以命相争,去面对权势和世俗的压力。既要“说大人则藐之”,又要不阿世,不谄上,不媚俗,不与潜规则同流合污,在社会潮流的沉浮、博弈中,在上下左右的夹击下,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精神操守和独立人格,方显其风骨之可贵。
冰心提出“无‘士’则如何”这个尖锐问题,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全国政协给她转来三封读者来信。她对此语重心长地说:“他们三位身在天南海北,却不约而同地说了同一个意思。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希望领导者和领导部门谛听一下普通群众、普通知识分子的心声,更要重视‘无士’的严重而深远的后果。‘殷鉴不远’,只要回想一下‘十年动乱’中践踏知识、摧残知识分子、大革文化命所造成的灾难,还不清楚吗?”她又说:“岁月易得,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就在眼前。七十年前,一批思想界、文化界的先锋人物,于国事蜩螗之时,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向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冲击,揭开中国的现代史页。时隔七十年,我们今天还是要大声疾呼:要让德(民主)先生、赛(科学)先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不重视‘士’,不重视科学、教育、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成了空谈,现代化也会流于纸上谈兵。”
正是基于对中国“士”的这种风骨及精神的深刻体悟,晚年冰心才把对知识分子和教育的关注放在思考与写作的最突出位置。她在《北京晚报》开设的“伏枥杂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及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不断发表《万般皆上品……》《落价》《远来的和尚》《我请求》《我感激》等新作,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赢得了知识界及全社会的强烈共鸣。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耄耋之年的冰心,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她并未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是“生命从八十岁开始”,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改革大业的得失,关心人民群众的苦乐。最使她忧心如焚的是上上下下的腐败之风。对此她仗义执言,指陈时弊,入木三分。这同她晚年敢于说真话、写实情的“烫手文章”一样,语调中充满“辣味”,已全然不是早年散文那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恬静风格。
世纪老人冰心九十九岁生日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专门托人送来九十九朵红玫瑰组成的花篮,冰心极为喜悦。她兴奋地说:“巴金老弟最知道我的心思。我一生最喜爱玫瑰花,不但颜色好看,有风姿、风度,而且带刺,有风格、风骨。”
文如其人,花如其人。这就是经世历劫,涵江汇海,与苦难深重而又丰富多彩的二十世纪同龄的冰心老人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