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2016年将采用的中学教科书审定结果,部分教科书在历史认识问题的描述上出现明显倒退。日方的目的和意图何在?背后反映了日本在教育、历史等问题上怎样的认知态度?这种做法将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淡化侵略距彻底否定只有一步之遥
日本此次审定的教科书共有104部,一些教科书修改了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方式,把现行版本中侵华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另有教科书删除了“日军的暴行遭到谴责”的表述。
对此,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宋成有评价说:“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创造了日本历史认识大幅倒退的新纪录,此次的轻描淡写距彻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不过一步之遥。”
“这是对当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故意淡化,也是对南京大屠杀血腥史实的歪曲与篡改。”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表示,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日本新教科书中把这一如此巨大的死难人数,仅仅说成是“出现了众多死伤者”。新教科书把故意的犯罪说成是“波及俘虏和居民”,用谎言掩盖了罪恶的本质。
同时,此轮修改中,大多数教科书都将钓鱼岛称为“日本固有领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新教科书审定折射出日本官方的历史观已“陷入病态”。战后,日本文部科学省不断在修改教科书问题上做手脚,抛出一些奇谈怪论,其目的都是为了淡化、弱化侵略罪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勇认为,日本此举意在向青少年灌输荒谬的历史观,其实质是为侵略历史翻案。
歪曲历史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
此次修改绝非首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屡屡通过教科书审定来歪曲历史事实、甚至美化侵略战争。1982年、1986年、2001年、2005年、2009年、2011年,日本教科书的数次修改均对侵略史实进行篡改,企图为侵略战争粉饰和翻案。
宋成有解释说,战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由文部科学省负责,约每4年进行一次,于是有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也就有了自1982年以来约每4年出现一次的教科书风波。
“日本再度修改教科书,是它一贯歪曲历史、否认侵略与屠杀暴行的恶劣态度的继续。”孙宅巍表示,日方的真实目的与企图在于美化侵略历史,为当年的侵略战争和屠杀暴行作辩护,为已被消灭的军国主义张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与动向,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对此要高度警惕。”
“目前,在日本政界与舆论界,主张恢复日本的‘民族精神’,重树‘大和民族正确的历史观’的言论和行为令人担忧。”张勇表示,日本再度修改教科书这一事件,是其社会进一步保守化的风向标。
宋成有认为,此次审定教科书行为凸显了安倍右翼政府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罪行的立场,反映出民间右翼势力抬头,试图进一步推进日本社会的整体右倾化。
以史为鉴方能真正面向未来
在4月7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早有定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中方再次严肃敦促日方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切实履行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的承诺,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与邻国关系作出努力。
孙宅巍表示,修改教科书的动作,反映了日本在教育与历史认识问题上,顽固地坚持否认罪责、歪曲事实的态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丟弃历史的记忆,必定没有前途。
“一国有自己的历史观,实属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作为曾经的侵略者竟然有意识地歪曲历史与混淆是非。”张勇认为,日本对钓鱼岛的“窃据”与侵华战争中所犯的罪行,事实清楚无误。以修改教科书等方式颠倒黑白、误导民众,只能更加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与国家利益。
“与战前军国主义划清界限,反省侵略罪行,向受害国真诚道歉并保证不犯历史错误,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正确态度。”宋成有表示,事实上,日本有许多有良知的人士在与右翼势力抗争,他们抵制右翼势力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拒绝让这些掩盖侵略暴行和历史真相的出版物毒害日本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这些有良知的日本人士,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
“日本只有尊重历史、承认事实、以史为鉴,方能真正面向未来。”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