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探究“古今中外”:边疆学进入加速发展期

2015年03月02日 07:31  点击:[]

“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用‘古、今、中、外’四个字来概括,‘古’就是研究中国边疆的历史、疆域沿革;‘今’就是研究中国边疆的现实问题;‘中’就是研究中国的边疆问题;‘外’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中国边疆与外部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其他大国的边疆问题和国际边疆理论。”谈到当前的边疆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

作为一门关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学科,边疆学近年来加速发展,迎来了学科发展新机遇。在当前边疆学领域,有的学术机构在调整重构,拓展研究范围,有的新机构陆续成立,整合学术力量,建构起新的学术平台,当前边疆学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学术气象。

边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检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项目名称直接涉及“边疆”的课题就有约276条,课题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法学、人口学等学科,反映出边疆学研究不断得到更多学科学者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是我国边疆学学术事业的组织者,该中心于2014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关于机构更名的学术意义,邢广程介绍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侧重中国边疆史地领域,而“中国边疆研究所”则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边疆史地领域的研究,还要研究中国边疆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治理、中国边疆与周边国际环境等。“更名给研究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研究所的发展进入迈向新型智库的新时期。当前我们正在推进‘123’发展战略,即着力构建一个新兴和交叉学科——中国边疆学,组建两支研究队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队伍,在全面研究中国边疆形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新疆、西藏和海疆三个方向。”邢广程说。

有学者表示,中国边疆研究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支撑点,即中国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边疆研究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

推进协同创新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使学术发展迎来新机遇。在首批“201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中就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南京大学牵头,在外交部、海南省政府、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联合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记者注意到,除此之外,近年来四川大学牵头的“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牵头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学牵头的“中国陆地边疆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都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为边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新的学术平台还需要学术模式的探索创新。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2012年底组建的,旨在为国家提供边疆治理和发展的科学参考意见。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担任该中心主任,他表示,中心将探索构建跨地区、跨院校、跨学科的研究管理模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团队组合,逐步形成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成果为导向,人员动态组合的矩阵式协同创新机制,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古为今用,传统能够为当代提供有益参考。云南大学教授方铁向记者表示,中国古代关于边疆治理有很多传统,有很多成功经验,也有教训。当前我们对于边疆治理要有长远眼光,要从整体着眼,从战略高度加以研究,古代边疆治理传统有许多杰出的见解,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