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界热议】商周之际的历史细节更为明确

2015年01月03日 07:06  点击:[]

——殷墟缘何由都城变废墟

武王伐纣,周人灭商,这一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向来广受关注。

殷墟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所在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何毓灵等学者近年来不断搜集新材料,他们的“殷墟周人灭殷遗存研究”引起了学界关注。

殷墟王陵废弃历经两个过程

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现已经建成遗址公园,但在历史上殷墟王陵区“所有陵墓无一幸免,全部被盗”。究竟何时被盗?已有学者研究殷墟王陵区早期被盗年代与背景。吉林大学井中伟等学者曾做过较为详尽的梳理,殷墟王陵早期被盗,与周人灭殷有关,“表面上看来这是对武庚叛乱的惩罚,更深的目的则是要‘以绝殷祀’”。何毓灵向记者介绍说,盗掘之举不仅仅针对墓葬中珍贵的随葬品,更主要的是“以绝殷祀”,是灭亡其国的象征。

何毓灵认为,殷墟王陵废弃实际上应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周人灭殷之初,设“三监”,让纣子武庚继续“俾守商祀”,以达到稳固的目的,但这并不表明殷都没有受到损毁。周王极力宣扬的“以承天命”的背后,肯定伴随着大肆抢夺。除了抢夺宝物之外,可能还伴随着焚烧建筑等行为。第二,周公二次东征之时,可能动用了军队力量,彻底毁坏了殷墟王陵及王陵区之外的绝大多数贵族墓,并大批迁移“殷顽民”。至此,殷墟开始沦为一般性聚邑。

牧野之战使商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而近几年来殷墟刘家庄北地的发掘似乎反映了殷人仓皇出逃的场面。根据考古报告,这些遗存时代都为殷墟四期晚段,青铜器都出土在不应有的遗迹内,而且多被有意损毁。“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殷人在大军逼近之时,迫不得已,把不便携带的青铜器掩藏或打碎弃置于储存粮食的窖穴与水井内。周王大军进入殷都,烧毁建筑,抢夺财物应是不争的事实。”何毓灵认为。

殷亡后青铜礼器铸造作坊仍为周王室服务

青铜器在先秦为国之重器。在古代,新王朝对待旧王朝往往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近十余年间,最值得关注的殷墟铸铜遗存首当孝民屯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占伟等认为,该铸铜作坊使用年代较长,出现于殷墟二期,发展和繁荣于殷墟三、四期,消亡于商周更替之际。根据研究,周灭殷后,当时的铸铜作坊仍有可能在从事铜器制作,其服务的对象无疑就是周王室。此前研究已经发现,周人在灭殷前就已有青铜铸造业,但先周时期周人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并不高,而进入西周后,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这应归功于原商王朝的铸铜工匠。

何毓灵表示,以生产青铜礼器为主的殷墟青铜铸造作坊并未随着武王伐商之后就戛然而止,随着新的考古发掘及研究的深入,“可以相信,殷墟时期的青铜铸造持续到周公二次东征之时。在武王灭商之时,并未摧毁青铜作坊,而是使其继续为周王室生产重器,直至周公东征,分封、迁移殷顽民,在洛阳成周兴建以北窑为中心的铸铜作坊之后,殷墟青铜铸造才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