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宝付
新世纪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但是长期威胁国际和平稳定的一些重大安全问题,大多数没有得到解决。相反,有些问题更加突出,矛盾积累越来越深。2014年,国际军事领域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对抗加剧、全球反恐形势严峻,巴以冲突、“伊斯兰国”等地区热点问题持续升温。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大国军事战略加快调整,新的战略领域与空间竞争激烈,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值得关注。
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战略博弈激烈,但传统意义上的冷战没有出现
盘点2014年的世界军事形势,乌克兰危机无疑是牵动大国关系、影响地区安全的一件大事。这场危机的解决本应有另外一种更好的选择,即通过政治对话解决问题,但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严重国际危机。除了乌克兰自身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许多矛盾的原因之外,外部势力的深度干预,是造成危机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的重要原因。
与中东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同,乌克兰危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颜色革命”,而是具有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显著特征,大国军事对抗的色彩非常明显。许多俄罗斯媒体认为,乌克兰危机是美国为挤压俄罗斯地缘空间、控制欧洲而设的一个局,整个危机发展过程完全是按照西方地缘战略学家的构想而导演的。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抓住欧洲地缘格局新变动,获得了多方面的战略利益。
巩固了北约。俄罗斯与欧洲大国走近,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不少人还记得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德等欧洲大国在联合国讲台上与俄罗斯采取一致的立场,极力阻止美国动武。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此曾大为光火,将法德等国家斥为“老欧洲”,甚至喊出了“任务决定联盟,不是联盟决定任务”的口号,愤怒情绪可见一斑。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北约内部的离心倾向实际上一直存在,阿富汗安全援助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北约未来该如何定位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乌克兰危机在此时爆发,这不仅让美国找到了继续巩固北约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说服欧洲盟国增加军费开支、减轻美国防务负担的天赐良机,实现了美国多年孜孜以求的战略目的。
孤立了俄罗斯。乌克兰危机打破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安全与经济合作联系的纽带,俄罗斯与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长期对立,很可能是双输的结果。俄罗斯倡导的“欧亚联盟”构想,目前看没有启动的机会,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美国带头制裁俄罗斯,使俄陷于孤立境地。从这一点看,美国对欧洲的“离岸平衡”战略再次奏效。
北约军事力量进驻东欧。乌克兰危机使欧洲出现了自科索沃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紧张局势,也是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大国斗争最激烈的一次碰撞。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组织,从危机一开始,俄罗斯和北约的反应就比较激烈。北约海空军力量不仅出现在黑海,而且直接部署到了东欧国家。在西北方向,北约海上编队进入波罗的海,美、英、波兰等国战机协防该地区国家;在俄西部当面,北约军事演习未断,军事力量部署直抵俄罗斯边界地区;在南部方向,北约加强同格鲁吉亚等国的军事关系,继续推动东扩。乌克兰危机再次改变了战后欧洲地缘安全边界,北约对俄罗斯的军事压力线从易北河已经跨过了第聂伯河,向东推进了整整1000公里,直逼俄罗斯西部边界地区。
面对北约强大的军事压力,俄罗斯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在危机发展的关键时刻,俄罗斯主动出击,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普京总统对西方几次发出严厉警告,“俄罗斯是首屈一指的核大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对俄罗斯保持军事优势”,“俄罗斯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其战略威慑的意味十分清楚。
乌克兰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军事对抗的前沿。时下,美国政府已经决定下一年度的国防预算将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对此俄罗斯不会坐视不管,美俄在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博弈会更加激烈,但传统意义上的冷战不会重现。美俄军事对峙会僵持下去,表面上看风险很大,危机四伏,实际上双方心里都有底数,不大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外界也很少有人相信美俄会真的爆发战争。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公开表示,即使俄罗斯军队开进乌克兰,美军也不会与俄军直接冲突。这表明,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和威慑仍然有效。
“阿拉伯之春”外溢效应明显,中东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军事热点
2014年,全球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继续保持高发态势,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风险受到抑制,但一些地区和国家爆发的内乱内战情况明显增多。受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上升,伊斯兰“圣战”思想扩散,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增多,恐怖极端势力在一些地区坐大,对国际安全和地区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中东是恐怖威胁严重、安全问题突出、军事热点最为集中的地区。
本年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爆发了近年来最激烈的暴力冲突,矛盾进一步激化。以军的“护刃行动”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2400多巴勒斯坦人丧生,12000多人受伤。与以往不同,此
轮冲突过后,巴以之间的紧张局势非但没有出现转机,反而变得更加危险。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反对,继续扩建定居点,在法律上强化犹太国家属性。美国国会火上浇油,在敏感时刻刻意强调以色列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盟友。在巴以“两国方案”问题上,欧洲一些国家与美国立场渐行渐远。巴以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美国推动重启和谈一筹莫展,巴以关系孕育着更大的冲突风险。
过去一年中东地区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伊斯兰国”的坐大和美国对其进行的军事打击行动。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叙利亚内战导致的混乱,中东多国政局的持续动荡,以及美国中东政策的左支右绌,导致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迅速坐大,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危险、最具实力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国际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恐怖组织。与许多国际恐怖组织不同,“伊斯兰国”不仅有政治纲领和目标,有一定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有吸引世界各地“圣战”分子的宣传手段,这对国际安全和地区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而美国领导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其难度可能大大超出了决策者当初的预期,注定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军事行动。从“伊斯兰国”坐大的背景可以看出,要彻底铲除这颗毒瘤,单一的军事手段不可能奏效,伊拉克的教派冲突不解决,叙利亚内战不停止,要彻底铲除“伊斯兰国”会非常困难。
“阿拉伯之春”带来的消极后果仍在外溢,除巴以冲突等矛盾外,地区热点问题有增无减,恐怖威胁、教派冲突、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无一得到有效的解决。受到这场剧变冲击的国家,迄今还没有一个真正走上民主法制、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未来中东一些国家面临的军事安全风险仍会很高。
大国军事战略深度调整,军事力量转型速度加快
伴随国际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大国推进国防军队改革,调整军事力量结构,重点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全球性的军事战略调整速度加快。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奥巴马政府面对国防预算受到削减的情况,出台了新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重新明确未来军事战略调整目标和重点。在军事力量布局上,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亚太再平衡战略,谋求巩固全面的战略优势。在欧洲,美国继续推动北约东扩,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进一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在亚太,强化美日等安全同盟,插手地区争端,调整军事力量部署,在日本计划部署“鱼鹰”和F-35隐形战机,在澳大利亚派驻海军陆战队,在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在菲律宾重启海空军基地,通过这些措施落实再平衡战略。在中东,继续打击恐怖极端势力,确保以色列安全,控制战略资源,力求保持在该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巩固扩大战略优势,尽管有国防预算削减的压力,但军事战略目标没有改变,重点领域特别是那些关系未来军事能力的重点项目,非但没有受到削减,反而增加了资源投入。
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继续恶化,其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更显突出。面对新的形势,俄罗斯推进军事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核战略威慑的可靠性,增强常规军事力量的实战能力。年底,普京总统主持召开了“武装力量发展的会议”“国防工业发展会议”,重新明确国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目标。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严厉制裁,俄罗斯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资金外流,卢布跳水,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尽管如此,俄罗斯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俄军计划到2020年现代化装备比例不低于70%。未来10年中装备400枚新型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8艘战略导弹潜艇、100个军用航天器,包括第五代战斗机在内的600架作战飞机将列装,加快军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
日本国家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经历了变化最大的一年。安倍政权在国家安全政策上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基本颠覆了战后确立的安保体系,摆脱了包括“和平宪法”在内的法律约束,抛弃了“专守防卫”原则,更加强调军事力量的进攻性、主动性。日本国家安全政策、军事战略调整步入了快车道,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总之,伴随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大国的军事战略调整步伐加快,战略理论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而一些新的战略概念的提出,往往也是新一轮军事战略竞争的开始。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能够对战略格局作出清醒判断,对战争发展趋势作出精准预测,能够从自身国情军情出发,走出一条最适合自身军事力量发展的道路,将是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关键。
新兴战略空间备受关注,军事竞争聚焦在重点空间和领域
大国在新的战略领域和空间的动向,是观察未来国际军事形势发展的重要依据。过去一年,大国军事竞争聚焦在一些新的战略领域和空间。
太空竞争激烈。美国的空间战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底,美国新一代太空船“猎户座”成功发射,按照NASA的计划,“猎户座”将于2015年正式服役,2021年将宇航员送入太空,2030年前后开始执行火星载人探测计划。这一事件表明,美国仍处于太空技术开发的领先地位。在开发新一代太空技术的同时,美国已开始全面升级军用卫星系统,并酝酿组建更大规模的空天打击部队。另一个航天大国俄罗斯,计划投入巨资打造新一代卫星侦察系统。最值得关注的是,处在太空技术开发第二梯队的日本、印度等国,过去一年在空间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印度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首次星际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日本首个金星探测器顺利发射。由此可见,更多国家参与太空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
网络空间竞争激烈。网络空间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制高点。建立一个安全、和谐、共享的网络环境,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但是,围绕网络空间的斗争却异常复杂激烈。互联网最初因为军事需求被创造出来,现在已经渗透到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各国军事力量发展最快的部分,既不是海军也不是空军,而是在具有信息网络作战能力的专业部队。美军不仅建有完善的网络战指挥机构,更有数以千计的网络战专家,还有规模庞大的网络战部队。俄罗斯加强网络战部队建设,成立了网络司令部。日本发展具备攻击能力的“网络空间防卫队”。韩国扩充从事网络作战军事力量。围绕构建网络空间攻防力量体系的角逐加剧,这将对未来国际军事竞争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北极成为新的军事热点。在美俄等大国的军事战略中,北极战略地位空前提升。目前北极地区虽然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军事对抗,但相关大国都在厉兵秣马,竞争趋向白热化。美国继出台《北极战略》之后,又颁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国防部已经开始规划北极海军力量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俄罗斯在经过了多年的科考之后,决定2015年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北极大陆架申请。俄罗斯如果能如愿以偿,将在北极大片区域获得资源开采的优先权。据俄资源部门分析,这些资源的总量可能达到50亿吨标准燃料。普京总统在年底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未来将组建北极部队。靠近北极的加拿大等国,过去一年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活动明显增多。作为大国已经瞄准的新的战略高地,北极地区的军事竞争正在升温。
新概念武器飞速发展。美军在2014年完成了X-37BD第三次轨道飞行试验,经过长达22个月的神秘飞行,完成了全部试验任务。美国三军立项研发,类似X-37B的同类武器有一大批,如X51A高超声速巡航导弹、HTV-2高超声速飞行器等,目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些快速发展的新概念武器一旦走上战场,可能颠覆现行的作战理论,改变作战时空标准,因此受到大国的高度关注,在这一领域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
人类共同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国际军事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往往在军事安全领域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在大国激烈竞争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国际军事形势发展中的另一面。过去一年,许多国家之间的军事交流在发展,一些没有结盟关系的国家军队间举行的联合演习数量在增多,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军事对话渠道在拓展,不同级别的军事互信机制在商谈,特别是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重大安全威胁中,国际军事合作在发展。
年初,西非国家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这场被确定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不仅威胁着疫区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世界和平稳定也构成现实挑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联合国的统一协调下,各国积极参与合作,取得抗埃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先后派出1000多人次开赴疫区,其中军队医疗队发挥了骨干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政府、中国军队的和平形象。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同样有不少国家派出了军事援助人员。时至年终,印度洋国家马尔代夫一家淡水工厂发生火灾,首都15万人淡水出现供水危机,中国政府立即决定派出飞机紧急向马国运送淡水,同时派遣正在印度洋海域执行任务的海军援潜救生船“长兴岛”号前去支援。印度、斯里兰卡、美国等不少国家都出动了军事力量支援。
应对人类共同安全威胁和挑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军队作为有高度组织性的突击力量,在完成此类任务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发挥特殊作用。过去一年,在联合国框架下,在打击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救援、抗击重大疫情等任务中,不少国家军队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这一点,应当说是过去一年国际军事形势发展最有积极意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