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信息技术变革与新闻传播学科创新

2014年12月28日 07:08  点击:[]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研究生 杨丽萍

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多种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特征。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形态而构建的新闻教育与学科体系,也正面临变革的诉求。

信息技术与媒体格局的变迁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大众媒介机构和组织大量涌现并迅速兴起,使得人类自古就有的传播活动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

20世纪40—50年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诞生,信息技术革命正式开始。计算机开辟了运用机器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新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和信息自动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革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即网络技术等。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之后,互联网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使得信息更为公开和透明,信息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快速增长。2013年,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元年”、“移动互联元年”。在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的双重推动下,大数据开始进入爆发增长期。

在媒体格局的演变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媒体格局被打破。“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介格局在我国初步形成,多种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特征。

媒介格局与传播现象的嬗变

媒介生态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关系和媒介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媒体行业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今天以数字为特征的新媒体,转移了大部分新闻传播的渠道,网络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手机、掌上电脑等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传统新闻传播主要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渠道,现在新闻传播手段走向了互动化、虚拟化、多媒体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直接影响了媒体工作流程和运行方式。多媒体融合并存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从“媒介主导”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媒介、受众共同参与”的双向传播模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了信息的扩散者和二次加工者。

传播模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媒介的运营方式,由过去“内容为王”转变为“产品为王”。这意味着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仅要考虑提供的内容是否合适,还要充分考虑传播内容是否能够方便地被读者获取,传播规则是否符合新媒体时代读者的消费习惯。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这一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媒介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传播功能的不确定性增加。海量的全媒体信息,是让公众知晓更多还是疑问更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传播效果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

新闻传播学科创新之路

新闻业界大变革直接引发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正成为新的紧迫需求。但这类人才仍然紧缺,因此,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结构分工和运行方式而构建的新闻教育体系,也正面临变革的诉求。

首先,按媒介类型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作为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按照媒介的不同形态划分专业。新闻学专业主要为纸媒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为广电行业培养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面向网络行业,编辑出版则服务于出版行业等,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围绕各自的目标分别展开,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传媒介质之间的客观联系。

新闻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淡化专业系别建制,进行专业的整合和融合。提高专业学科自身发展的自由度,提高课程组合和业务实践的灵活度,提升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交融性。最终构建一个融合性培养平台,为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

其次,建设跨学科与跨界别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是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引进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教授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界和业界互聘师资,实现高校和媒体的人力资源在新闻教育上的交融。

再次,在当前行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闻院校的学科研究,应直面当下传媒行业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媒体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闻院校应立足行业现实,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学科研究,让理论创新与行业实践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最后,新闻院校应积极主动谋求合作,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跨国界的联合培养平台,让新闻教育再上台阶。通过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进行跨专业、跨院系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与省内甚至国内专业强校联合,分享优势教育资源;面向国际,与国外高校联合搭建国际化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假期夏令营、联合培养等模式,海内外联手共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