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在田野中挖掘方言研究的“宝藏”

2014年12月25日 07:36  点击:[]

两部教材、十多部著作、近百篇学术论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的学术成果可谓丰硕。作为从事方言学研究的学者,多年来,邢向东不仅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而且擅于用心观察,记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邢向东说,“方言研究的课题深藏于田野和日常生活之中,只有潜心深入进去,研究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创新。”

个人兴趣和学科魅力系“引路人”

1977年,邢向东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自那时起,他便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期的每门语言课我都学得津津有味,也读了很多语言学书籍。”邢向东告诉记者,他的本科毕业论文《神木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即与方言学研究有关。

1983年,邢向东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师从马国凡攻读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提出将晋语独立为一大方言,晋语因此受到学界重视。邢向东说,作为晋语区人,他抱持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晋语圪头词及其源流初探》。在他看来,方言中那些鲜活生动的语言现象和严密得近乎精致的规律,能随时随地给人带来欣喜。“个人兴趣和学科魅力一拍即合,引导我真正走上了方言学研究之路。”

研究生毕业后,邢向东先后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师从钱曾怡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学界前辈做研究避免跟风、写文章为读者着想”,邢向东告诉记者,这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对做学问充满敬畏之心。

方言研究要在调查上下真功夫

“方言事实的调查永无止境。要想把一种方言研究好,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不在调查上下真功夫,是不可想象的。”邢向东告诉记者,李荣强调方言研究即是“摆事实、讲道理”,钱曾怡认为实地调研是方言学研究的生命。“两位先生的话从不同角度道出了方言研究的根本。”

邢向东先后调查过四五十种方言,调查最深入的当属母语神木话。在撰写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时,他已经搜集了15年的神木话语料。即便如此,在调查城关音系时,邢向东还是另请了一位发音合作人,以保证调查到纯正的老派方言。正是由于扎实的积累,《神木方言研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想,事实描写充分、理论意识强烈,是这本书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

在邢向东看来,不仅学术成果得益于扎实的调研,好题目往往也是在调查中获得的。2011年,邢向东带领研究生到陕南商洛市调查罗湾客家方言岛,发现罗湾话是原汁原味的客家话,且周边还有不少说客家话的村落。一位正为论文选题发愁的博士生,当即将此圈定为论文选题。另一位博士生在参加邢向东主持的“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课题调查中,发现关中存在不少山东方言岛,便将《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音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邢向东主持《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的编写工作。作为主编,他不主张多部书同时推出,而尤为注重质量,对每一部书都提出了详尽的修改意见,力求达到较高水平。前几部书出版后获得了学界的好评,有学者评价,“这套丛书是陕西方言研究新的里程碑”。

将方言记录与文化保存相结合

当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渐频繁,共同语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交流工具,而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方言则面临传承危机。

作为方言学研究者,邢向东对此深有体会。他以罗湾村为例,“过去本村有小学,老师是本村人,在学校可以讲客家话,对维系方言岛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可是,2011年罗湾小学撤并,小孩子必须到外面上学,罗湾客家话的代际传承将面临困境。”

“共同语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方言的生存空间将日渐缩小。”邢向东告诉记者,目前的紧要任务是将方言记录与文化保存结合起来,抢救性地调查方言。“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想建设一个西北方言与文化博物馆。另外,建设方言文化生态实验区,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邢向东说,下一步目标是整体推进西北方言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西北方言的存古性不及南方方言,但在近代以来的剧烈演变、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等方面可能略胜一筹。西北方言就像敦煌石窟,是一座宝藏,必须加紧调查。今年夏天,他们联合西北地区高校组建了“西北方言调查联盟”,希望借此平台开展大规模调查和合作研究,为西北地区方言研究做更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