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郑昊力

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说:“当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时,他们通常会相互模仿彼此。”婴儿一降生到世界,就开始模仿父母、护士等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成年人之间也会相互模仿口音、说话的语调和语速。不仅如此,人们还相互模仿姿势和习惯动作,甚至彼此的心情和情绪。这种模仿往往是自发的和无意识的。有学者研究显示,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能够使人在观察别人的动作和自己做出该动作之间形成非常紧密的连接。因此,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关于为什么人类有模仿的内在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模仿能够增强移情、提高人们彼此之间的喜欢和亲密程度,并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有研究发现,餐馆服务员在言辞上模仿顾客,比用其他语调说出同样的话可以拿到更多小费。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在灵长类动物中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200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僧帽猴对于模仿它的人表现出了友好》一文就显示,猴子站在模仿者面前的时间要显著高于站在其他人面前的时间。并且在志愿者和僧帽猴交换物品的活动中,猴子也更加愿意和模仿者进行交换。
竞争中的模仿使人取得更好成绩
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模仿使得自身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应。然而人们之间无意识的相互模仿是否总能够提高人的生存技能,并使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合作中获得成功呢?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马尼克斯·纳贝尔(Marnix Naber)2013年10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无意识的模仿影响竞争性游戏中的成功》一文的实验结果颇为耐人寻味。
该实验设计类似于十分常见的打地鼠游戏,即参与实验的被试需要尽可能地抢在其对手之前打击到更多的目标(用随机出现的有颜色光点代替地鼠)。该实验被设计为竞争性游戏,打到越多目标的被试,得到的现金回报也就越高。该实验第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实验中的每一对被试的行为都高度同步。实验中,有25对被试参加了30场游戏。游戏时屏幕上总会同时出现多个目标以及干扰物,因此被试可以有多个得分机会。每对被试的反应时间和移动距离都高度相关,而不同组被试之间却不存在类似联系。相互之间的模仿会影响被试的实验分数,并影响其最终收益。实验者测试了反应时间和移动距离与被试击中目标个数之间的计量关系,发现更快的反应速度和击中更远目标的被试往往能获得更高分数。这意味着,当那些反应快的被试和一个反应慢的人配对时,前者应该可以通过保持自己的反应快速来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实验结果中体现出的配对被试之间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反应快的被试其实模仿对手放慢了速度,而无意识地降低了自己的成绩。
实验证明被试会彼此模仿
这种相关性真的是由相互模仿引起的吗?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点,纳贝尔设计了第二个实验。他安排了一个精通打地鼠游戏的专家作为配对的同伴和任意被试一起进行实验。游戏专家被要求在面对一半的实验被试时快速反应,而在面对另外一半时放慢速度。实验结果显示,有意思的是,在速度快的实验中,其配对被试的速度也快,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被试的反应速度和移动距离表现出和游戏专家的高度一致性。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实验中的人们到底是在模仿什么?人们通过模仿希望提高其反应速度,能够打到更远的目标,还是仅模仿一种运动模式?这种模仿是否需要与其配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只需要一个象征性的代表(例如由电脑代替人)就可以引发?为此设计了第三个实验:模仿看不见的同伴。另外一组被试参加了由计算机作为同伴的此实验。电脑根据第二个实验中专家的速度和行为进行游戏,由电脑控制一个光标在屏幕上打击目标。被试无法看到电脑的具体移动轨迹,但是可以根据屏幕上显示出的目标颜色变化知道电脑在何时击中了哪个目标。实验结果同样证明被试在反应时间上模仿了看不见的同伴,但在移动距离上无此表现。也就是说,当行为看不到时,被试就不会(或者说很难)去模仿。这否定了人们仅仅在模仿一种运动模式的观点。
多种因素导致模仿现象
上述三个实验,第一个观察到反应时间、移动距离和错误率在配对的被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第二个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相关性是由相互模仿引起,而非其他一些外生因素导致;第三个则说明了模仿基于对手的行为可以被观察到这一前提。总之,研究者的实验证明,当模仿会妨碍其在竞争游戏中的成功时,被试还是不由自主地对竞争对手进行了模仿。之前有文献研究显示,人们之间存在的上下级关系或隶属关系会导致互相模仿。如果一个人对于对方没有感觉到隶属关系,例如不属于同一个群体,那么模仿行为就会相对减少。但在上述实验中,被试均为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无需去适应对手的移动速度和反应时间。尽管如此,模仿现象依然如故。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玩打地鼠游戏的高手,可能出于自信自己能很好胜出,或为了能休息一下,或为了能够避免使对手输得太难堪,甚至也可能仅仅是出于节省体力的考虑而放慢脚步。但由于游戏进行得非常迅速,因此人们难以预期自己最终的表现如何,所以以上解释都不怎么具有说服力。那么是不是由于人们在模仿预备动作呢?有研究表明,人们会根据最近几次任务中的困难程度自动调整其预备反应的快慢,这似乎可以解释人们反应时间上的相似性,但是又无法解释移动距离上的相似性。文章作者认为可能是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模仿,一些涉及精确定时的模仿,一些模仿行为的幅度和频率,还有一些有关动作启动速度的模仿。所有这些模仿可能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关于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13AZD06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