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博物馆比较研究
——以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建为例
作者:任仲伦 颜彬、李慧萍、黄一庆
1905年晚清状元张骞自费在江苏南通兴建了南通博物苑,标志着我国公共博物馆历史的真正开端;也是在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在自家影棚里拍摄了影片《定军山》,开启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帷幕。时间节点的巧合是一种历史的缘分,在博物馆业和电影业同时迎来百年华诞的2005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在这一年正式开馆,并逐渐成为我国电影文化的传播基地之一。
2013年6月16日,在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漕溪北路595号开馆迎宾。百年的“同生”缘分,电影行业和博物馆的联姻让中国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成为了新的文化地标,成为展示、保存、研究我国电影文化的重要载体。
电影博物馆,指的是专门用来收藏、陈列和研究电影业相关资料的专业博物馆,是电影行业藏品保护、作品展示、人物研究的良好平台。电影博物馆从1936年诞生以来,已经有接近八十年历史。作为电影文化阵地,各国的电影博物馆已经成为电影文化重要的传播、交流、展览、教育载体。
早在二十世纪初,世界电影人已经开始注意电影史料的保护。1935年柏林帝国电影资料馆、伦敦英国国家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资料馆相继成立。这些国家性质的电影资料馆尽管并没有展览功能,但仍旧对早期电影资料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之后的电影博物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有趣的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家电影博物馆则是由私人建立而来:法国人亨利·兰格罗阿在1936年建立电影博物馆,资金来源于兰格罗阿的贷款和放映收入。纳粹期间因战事关闭,1945年复馆,运营资金转由法国政府承担。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博物馆。
近年来,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电影博物馆,比如依靠柏林电影节蓬勃发展的德国柏林电影博物馆;位于意大利都灵市地标建筑安托内利尖塔内的意大利都灵电影博物馆;偏重于移动影像展示和体验的美国纽约电影博物馆等已然成为世界优秀电影博物馆的代表。英国国家媒体博物馆、西班牙电影博物馆、苏联电影博物馆(已停业)、韩国申蓉电影博物馆也各具特色。另外,世界上还出现了一些以个人、团体为特征的电影博物馆,比如日本的宫崎骏电影博物馆、山田洋次博物馆等。
我国电影博物馆发展较晚,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筹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成为我国第一个电影博物馆,为我国电影史料的收藏展示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对中国电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上海建立一座电影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一次正名,也是众多上海影人多年以来的梦想。上海电影博物馆2008年开始筹建,共投资一亿两千多万元。在展示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内,目前展陈出电影剧本、影人服装、拍摄道具等等各类珍贵电影藏品3000多件。上海电影博物馆共有四层,分别是荣誉殿堂、电影工场、影史长河、光影记忆四个展区。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不同的是,上海电影博物馆除了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进行展陈以外,还设置了大师专题等影人生平、工作与生活场景展览、著名电影拍摄场景展览、经典电影作品展览、电影工场体验等内容,极大的丰富了电影博物馆的内涵和受众体验。
博物馆的管理,离不开每个部门每个层次的功能和负责人的职责与权力。国外的电影博物馆有多种类型的管理模式。由于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除了由国家文物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之外,部分国家出现了一些介于政府与行业之间的中介组织,负责博物馆的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是一种市场分散的民间自治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专门的博物馆行政主管部门,政府财政对博物馆的投入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分配,如纽约电影博物馆其主要资金筹募组织、管理者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这是美国一个由超过6000位电影界的专业或资深人士组成的非营利组织。
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建过程中,筹建单位——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吸收海内外管理经验,对机构进行了自主设置,负责博物馆市场发展与经营管理,并做到尽可能的简化与创新。上海电影博物馆筹建过程中成立了一些主要部门,分为发展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展陈管理部三个主要管理机构。发展管理部由推广中心、策划中心组成,负责博物馆的市场推广、票务及公关、社教、宣传、策展等市场内容;运营管理部由电影会务中心、服务中心组成,负责博物馆的现场服务、管理、讲解等服务内容;展陈管理部由技术中心、展品中心组成,负责博物馆的多媒体设备管理、维护、影院放映、会务支持及资料、片库、展品库房管理。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i])博物馆学专家王宏钧教授在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把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划分为收藏、研究、教育([ii])三个主要内容。国外电影博物馆在职能定位上与国内电影博物馆相似,但它们建馆时间长、运营更成熟,在各方面职能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上,国内电影博物馆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电影博物馆藏品来源上,和我国大部分来源于“国家单位吸收”不同,欧美等国外的大部分藏品来源于社会征集和个人捐赠。例如,美国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和电影博物馆的大量收藏品中的现代影像工艺产品和数码影像科技设备,都是民众捐赠的藏品精选。除此之外,该馆还有著名著名电影收藏家捐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艺术影片等等各类电影史料。这种捐赠现象的出现,不仅跟欧美影人的个人奉献有关,国外很多国家在公益事业上的赋税支持,也是很多国外电影艺术家愿意捐赠的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国外电影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中也有部分是从社会中购买所得。以纽约电影博物馆为例,该馆制定了完整的电影资料社会收购政策,明确了收购品的价格认定办法、注册流程等各项事宜。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史料藏品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大部分电影史料藏品来源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单位档案库的常规收藏,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3000多幅手绘图和人物原稿等珍贵史料、藏品;第二个部分来源于捐赠,比如中国电影的先驱者夏衍先生的孙女沈芸女士捐赠了夏衍先生1947年的一封书信、著名导演贾樟柯捐赠了刚刚在戛纳电影节荣获的《天注定》的最佳编剧奖的获奖证书等等,截至2013年6月,该馆已收到国内外捐献的各类珍贵藏品700余件;第三个部分来源于商业购买,据电影博物馆策展人石川教授介绍,夏衍先生批阅的艾明之先生的剧本手稿是他和他的学生在某网络收藏论坛上以1500元拍来的珍贵藏品。
在学术研究职能方面,做的较好的是美国博物馆。此博物馆自1949年开馆以来,以广泛收藏世界上的影像文物为其基本宗旨,同时设立研究部门开展学术活动,并提供收藏的文献与实物给参观者和学者们研究。此博物馆充分利用其综合于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和实验室(暗室)的优越条件,卓有成效地进行影像专业教育,为国际社会培养新一代的专家学者。
上海电影博物馆虽然刚刚筹建,在运营和筹备中,也尽可能多的考虑到电影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职能,上海电影博物馆将联合上海电影资料馆、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等机构联合组织各类具备电影博物馆特色的学术活动,努力形成常态化、品牌化、专业化。上海电影博物馆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其打造学术研讨品牌的良好契机。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上海电影博物馆参与了组织部分上海电影节的高端论坛、影人对话等学术活动,强化了电影博物馆的专业性、国际性、学术性。
除了上述博物馆一般具备的职能之外,由于行业特殊性,我国的电影博物馆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行业职能。如电影体验职能,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博物馆在陈列馆都设置了体验部分,增强游客亲身体验;影院放映职能,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已建设了4D影厅,集合了电影展和艺术放映的职能,体现了博物馆与时俱进的思路。
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二楼的电影工场,参观者可体验一部影片从创意到摄制完成的全过程。在拟音工作室,观众利用弹簧、铁片、纸片、辘轳等简单道具,就能模拟枪声、风声、雨声等。参观者还可亲自为影片配环境音,电脑上有《黑猫警长》、《精忠报国》、《风声》等影片可选,观众通过话筒旁的铁链、锤子和打字机,可分别模拟出扔铁链声,马蹄声和打字声。一旁的后期工作室,为观众提供了电影《白莲花》的5个片段重新剪辑,以达到不同的蒙太奇效果。
在博物馆的展陈形式上,中外电影博物馆也存在一些不同。在传统电影博物馆的展陈思路上,电影博物馆有些按电影人物分类,有些按时间节点划分。比如法国电影博物馆的常设展就以人物为线索,选取Will Day、亨利·朗瓦等影视研究家为代表作为线索进行展示。中国电影博物馆则是以时间和电影类型两大类划分展陈。
上海电影博物馆是通过展厅的主题设置、展区的内容划分以板块式来进行展陈分布:一楼以“荣誉殿堂”为主题,重点展示上海电影的无数荣誉和辉煌成就;二楼以“电影工厂”为主题,展示电影制作的工艺流程;三楼以“影史长河”为题,按照若干电影公司来展示各类型电影的魅力;四楼以“光影记忆”为题,主要展示上海电影人和电影院的风采。[iii]当然在每个主题下还会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人物、不同的小主题进行分类展示。
在展陈技巧方面,上海电影博物馆充分运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极力增强电影博物馆的影像体验感,以三楼影史长河为例,在美影厂展区,地面上通过地投互动装置投影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画面还会提示观众踩泡泡,泡泡被踩后屏幕随即跳出《小蝌蚪找妈妈》片段。互动体验区内还有一排小巧的L形舞台,站在舞台上,摄影机就会通过软件程序自动把背景“抠掉”,让你仿佛身处各种童话片的场景中。在主展区,原本常态的文字图片展出形式被放在了错落有致的“影史长河”的互动站台上,观众可以用手点开漂浮在“长河”上的纸船,浏览电影史上珍贵影片的相关内容。
在四楼“光影记忆”展区,三面墙的“星耀苍穹”展区展出了480多位上海电影工作者的肖像,而在最闪耀的“星光大道”上,观众只要踏上红色灯光铺设成的红毯,两旁屏幕就会亮起摄影记者们的剪影,伴随“咔嚓咔嚓”声,闪光灯此起彼伏,参观者可以体验明星走红毯的乐趣。
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儿”,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发展还需要诸多呵护。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凭自身努力,借多方之力,才能使上海电影博物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电影文化的保存、传播、交流之地。
[i]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18页
[ii]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45页
[iii] 任仲伦:《上海电影博物馆展陈规划与功能定位》[J].《电影新作》.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