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国学论坛】“菩提心”及其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

2014年12月04日 07:57  点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尽管所有宗派皆引证和发挥大乘佛教“菩提心”和“发菩提心”的思想,然而唯独在较后形成的密教(或称密宗)才赋予“菩提心”以新的意义,将其置于教义体系的重要地位。

“菩提心”及其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

“菩提心”及其在唐代密教中的地位

在佛教的发展中,密教是大乘佛教发展后期形成的教派。唐代从印度传入的密教属于中期密教,对“菩提心”问题做出了独具特色的阐释。

发愿修行达到觉悟的意念

“菩提”(bodhi),在汉译佛经中也译为道、智、觉等,原意为觉悟。当年释迦牟尼于毕钵罗树下通过禅观达到觉悟,即为成佛,或译成道。是故,后世将毕钵罗树称之为道树、觉树或菩提树。然而对于觉悟的内容,得到何种智慧,在大小乘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至于“菩提心”,意为达到觉悟之心,也称“无上道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略,强调的是得到无上智慧而成佛之心或至上的精神境界。

“菩提心”与“发菩提心”密切相连。“发菩提心”也简称“发心”,即发愿修行达到觉悟的意念。一个人能够产生“发菩提心”的意愿,前提必须是接近信奉并拥有佛教知识的“善知识”,听闻佛法和阅读佛经,对佛教有所了解,崇信和供养诸佛,才有可能发心。依据隋代净影寺慧远所著《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菩提心是觉悟之心,发菩提心是发愿成佛(大菩提)之心;发菩提心包含有相发心、息相(无相)发心以及真实发心,此三种发心可视为从低至高的三个认识层次,以体悟佛在自性的“真发心”为最高境界。这实际是将般若空义与涅槃佛性论加以会通而提出的一种见解,与后世的华严宗、禅宗的一些说法十分相似。

因此,凡信奉大乘佛教,须首发菩提心,表示誓愿修持大乘佛法,普度众生,修证成佛,一般以发“四弘誓愿”来表示。若就发菩提心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表达发誓愿者对大乘佛法的信念和济度众生、修证成佛的决心。

在密教教义体系的重要地位

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尽管所有宗派皆引证和发挥大乘佛教“菩提心”和“发菩提心”的思想,然而唯独在较后形成的密教(或称密宗)才赋予“菩提心”以新的意义,将其置于教义体系的重要地位。

按照《大日经》及《大日经疏》、《菩提心论》等密教经典的解释,“菩提心”、“悲”、“方便”在密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善无畏弟子一行在《大日经疏》中说,“菩提心”是“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之因。经文“悲为根”应为“大悲为根”,强调大悲“兼明大慈”,“悲为根本”便是以大慈大悲为根本。而大慈大悲是菩萨行或菩萨道的最高理念,以挽救众生之苦(悲),给予众生安乐(慈)为宗旨。一行的解释没有离开这点,但强调在无量众生中圆满践行大悲既基于自己的“善根”,也靠大日如来“加持(佑助)法界力”,此为密教之特色。

至于“方便为究竟”,蕴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在大乘佛教中,“方便”与体认空义的“般若”相对,是指在现实世界修行、传法和济度众生等,属于与真谛相对应的“俗谛”范围。《维摩诘经》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可见“方便”在佛教中的地位。一行在《大日经疏》中解释说:“方便为究竟者,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万行)皆用于传法、修行和普度众生方面,达到圆满的结果,归结为密教倡导的身、语、心(意)三密法门之源。密教盛行的灌顶、修法、供养、护摩(内外护摩)、祈福息灾等做法,也皆属“方便”。

密教修持的身、语、意三密法门

在密教修持的一切“方便”法门中,最重要的是身、语、意三密法门。

身密,手结印契,简称手印或密印,即用左右手和十指作出各种形状和姿势,既表示佛、菩萨的誓愿,也配合密咒表示特定秘密含义,召请佛、菩萨,求得保佑、加护,或借神力帮助达到某种修法的目的。

语密,即口诵梵字真言文句,是梵语“漫怛攞”或“曼怛罗”(mantra)的意译,也译为咒、明、神咒、密咒、密语等。密教所念诵的真言是不翻译的,以汉语音译表示,内容广泛,或代表佛、菩萨、天龙八部等的本誓、身份与功能,例如有如来圆光真言、如来顶相真言、释迦牟尼佛真言、一切诸佛真言、一切诸菩萨真言、梵天真言、毗纽天真言、不动尊真言等,还有在修持密法的场合与手结的印契相配合念诵的真言等。

意密也称心密,是在禅定中观与大日如来融通的“菩提心”,观代表大日如来的阿字、白净圆月等。观“菩提心”,首先通过观察诸法缘起性空、不生、不动的道理来净化自心,确立“菩提心”,体认“菩提心”在修证成佛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为真言阿字(A)代表大日如来的种子、“大日之体”,又是代表诸佛之心,所以在修持三密过程中,念阿字,心中以各种形象观想阿字,反复体味诸法空寂、不生之义,是十分重要的修证内容。通过观想阿字,以便与大日如来相应,得到大日如来的加持,达到修证的最高果位,即解脱成佛。

密教认为,修持身、语、意三密虽各有规定,然而修持三密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三者是平等的,故称之为身语意三平等或三三昧耶,强调“身即印也,语即真言也,心即本尊”,达到修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