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国学论坛】与经典为友 伴好书同行

2014年11月23日 08:11  点击:[]

作者:玉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领悟”。党员干部学国学用国学,是益智修身、懿德正行所需,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之要。继《论语与人生》后,读夏海新著《品读国学经典》,享作者解读经典的沐浴,既觉古今相融,又似尊前谈笑,更感春风化雨。该书精选36篇古代文史哲经典,视野宏阔、情文并茂、“解构”深邃、“建构”独到,从中触摸传统文化深层积淀,令人景仰作者以官员身份研习国学的修为,在明了“为何读”悬念中深获“如何读”的心经,启迪研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和思考。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奔向国学经典的海洋。”

读经典汲精华,传承国学智慧。国学经典是体现中华文明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书籍。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本。作者公务事繁,以《古文观止》为主选读,靠夜深人静时口吟手录,日积月累致成《品读国学经典》,其背后不知蕴含多少真知信念、执着辛勤和责任担当。书中文章多从官员角度阐释,渗透国学义理、先贤睿智、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对为政者颇具考究引领作用。由人及己,责任同在。“腹有诗书气自华”,党员干部应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养成阅读经典习惯,带动改善国学学习的社会生态环境,使更多人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民族文化,不断汇聚托举中国梦的正能量。

坚持经世致用,照鉴为官从政。学贵力行。作者关注国学的资治属性,以大半篇章帜于政事,用鲜活文笔论述民本仁治、进谏纳谏、求贤重才、忧国报国、戒奢戒腐等主旨,“彰往而察来”,饱含原著和个人观点,引人探寻先贤思想的时代考量。比如,读《齐桓晋文之事》,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发人深省如何践行群众路线;读《谏论》,悟“欲君必纳,欲臣必谏”,令人思索如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读《求贤诏》,悟“求贤用贤、共治天下”,引人探求如何争取和赢得人才;读《出师表》,悟“为国以忠、鞠躬尽力”,催人思考如何爱党忧党、亲党护党。类此,不胜枚举。党员干部应坚持知古资政,善读历史经典,温故知新、择善出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地位观,切实解决好思想“总开关”问题,努力走好为官从政干事之路。

思取修为哲理,滋益学养齐家。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官员如何立身做人,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作者从劝学、修身、齐家、养德等方面挖掘经典、解读阐发,或涓涓细流,或徐徐追思,或砥砺人生,闪烁着严修善治的智慧之光。尤其《劝学》学习规律、《报任安书》理想君子标准、《陈情表》至孝心、《归去来兮辞》自然品格、《滕王阁序》乐观向上精神、《陋室铭》健康人生方式、《奕喻》自知之明、《曾国藩家书》耕读传家孝悌和家勤俭持家等品读感悟,十分有益于涵养人品官德。修身正己无止境,党员干部应借鉴先贤有益做法,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升政治素养、道德涵养、个人修养,树立起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省悟勤奋宁静,正确行事作为。业精于勤,宁静致远。有所成就者,不唯有才有志,亦必有勤和静。书中列著经典先贤,守“士志于道”,立大事背后除了信念才华,蕴含勤奋努力、意志毅力、宁静心性,有的甚至不因飞来的石子改变自己的轨道。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志在《史记》,王勃怀才不遇、达观积极,范仲淹超越自我、心忧天下,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尤看作者的品读,感佩勤劲和静功,更激发读者的作为情愫。“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党员干部应善用“他山之石”,抓住整治“四风”的时机,静下心来勤学、勤干、勤政,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砥砺前行、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品读国学经典》使历史与现实对接、先贤与后人对话,是党员干部应该阅读的一本好书、了解经典的一部教材。相信通过品鉴,自身哲学功底和思辨能力会有增强,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会有提高,人生发展历程更行之久远、成长画卷愈美丽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