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落幕。当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习近平强调,中美建交35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奥巴马表示,美方愿意同中方共同为此作出努力。
中美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两国间有效合作将惠及全球。美国媒体和智库从不同角度预测、分析、评价APEC和“习奥会”。各家侧重不同,但基调清晰——在中美建交35周年、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下,在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美国中期选举后新的政治生态背景下,如何“定音”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以确保“双方更多高质量合作,谨慎管控分歧”。
就如何看待现阶段的中美关系,如何评价发展中的中国及其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本报记者采访了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等学者。中美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取得巨大进展。但傅高义也提出,当前仍存在美国对中国意图还不够明朗、两国战略互信需要提升的问题,如对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做法,美国应理解为这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好事,应该表示欢迎。
傅高义表示,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高科技产品会日益增多,中美两国高科技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会日渐激烈。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双方需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如中国公司到美国投资,两国公司共同寻找更多合作点。这些不易做到,但为了避免矛盾,双方需共同努力以实现共赢。例如,中国的联想公司在投资、合作方面都做得不错,产品好、海外评价也很好。这给中国与其他国家实现经济上的互赢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模式。
日本独立金融学者何思文在中国金融机构工作过多年,曾服务于美国国务院、花旗银行,曾出任中国平安银行首席风险官和副总裁。他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何思文认为,此次APEC峰会是一个里程碑,对亚洲和世界政治有着深远意义。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有自信的大国。相比而言,奥巴马政府“转向亚洲”的外交政策实质上是以军事实力为导向的政策,这是不断上升的地区冲突和不稳定的源泉。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转向”政策不益于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相反,这旨在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霸权。何思文认为,相比之下,中国领导人的很多倡议值得称赞,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对亚洲十分有利,对世界经济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何思文表示,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宏观经济已实现了明显调整。当然,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劳动力总量减少、经济增速放缓增加经济脆弱性等。中国成功解决这些挑战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亚洲十分重要,他相信中国会引领亚洲走向更有尊严、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