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聂献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4%,其中,三季度增长7.3%,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数据公布后,各方基本能够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但也有海外媒体认为,这“增加了中国政府引入更大规模刺激性举措的可能性”。为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一些对策是正常的,比如,深化改革、定向调控等,但前提是不再“唯GDP论”,也不会采用强刺激手段,而是继续努力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从地方来说,改变“唯GDP论”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注重生态与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建立系统化长效机制,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淡化GDP考核可能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增速下滑、政府财力紧张和社会压力增大等新矛盾与新问题。为弥补或增强发展动力,就需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上做出积极调整。
一是提升发展理念,不断培育壮大“生态财富结构”。生态发展路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发展结构的转变,即由工业背景下的“生产型财富结构”向生态背景下的“生态型财富结构”转型。为此,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智慧,全面谋划,调整发展理念,逐步形成“高生态、高效益”的发展路径。尤其是通过要素、市场与生产等各个环节领域的全面改革,实现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或生态保护,走向富裕(经济与生态资产的增长与积累)、健康(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文明(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生态财富增长。
二是转变发展思路,坚持“生态门槛”。淡化GDP增长意识,需要形成以生态价值发展观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地方政府为扩大税收财源、实现赶超和完成上级任务等,可能会片面强调GDP增长和传统工业发展,造成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损害。而坚持生态发展路径,不仅要限制现有的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传统产业发展,而且还要牺牲一些极具诱惑的发展机会,虽然从中长期看是利好,但短期的阵痛能否坚持住、能否“顶住压力”,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同时,淡化GDP考核还意味着重新认识和定位GDP,不以GDP增长论英雄,但发展仍是主要任务。为此,要加快推进改革,建立完善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在要素与市场配置、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标考核与约束等方面做出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生态发展合力。省级层面可以率先启动,打破“多头管理”局面,由分管省领导牵头统筹成立“生态发展委员会”,改变要素资源、权利义务分属农业、林业、国土和旅游等多头管理局面,凝聚发展合力,促进生态发展提升。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改变以往生态管理部门权利分散、部门权利与职能缺乏一致性、监督低效低质的局面,改革传统的主体依赖式生态监督方式,形成渠道跟踪式的统一监督方式,强化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增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并形成合力。
其次,推进生态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淡化GDP考核,意味着需要依托地区生态价值、生态财富的持续增长,形成经济活力。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量化可操作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充分调动地方维护和创造生态价值的主动性,为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储备。同时积极引入和培育第三方中介服务,在继续推进产业准入、退出、生态补偿等改革基础上,争取在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置、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绿色低碳消费等方面实现突破。
再次,推进生态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坚持生态发展路径,更需要着眼于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竞争优势,积极布局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和最具生态价值模式的核心产业,如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以及生态产业链等。深度布局健康产业工程,需要结合保健医疗产业、旅游休闲及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提高认识、增强资金与政策制度环境的配套。而文化娱乐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以及农产品等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则需要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优势和文化内涵,以人才集聚、技术支撑为手段,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和开发实现最大的生态附加值和生态财富。
最后,不论是取消还是淡化GDP考核,都要以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心,建立完善生态资源与环境的评价、交易、使用、监管、监督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完善面向市场化的管理机制、生态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生态补偿等政策支持,实现生态监管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