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国学论坛】“耳熟能详”使用正、误例谈

2014年10月20日 08:53  点击:[]

作者:邹身坊

欧阳修文集中的《泷冈阡表》有这样一段话: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后人就概括为一四字成语“耳熟能详”。意思是:听多了,熟悉了,也就能详尽地陈述。它多用于那些可讲述、有听闻的故事、书稿、事件等非实体事物,而不太适用于实在的人和物。比如对人们熟知的老虎,我们可以说“景阳岗上的那只吊睛白额虎的声威,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不能说“动物园中的老虎,大家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动物园中的虎,我们是直接面对的,这是视觉下的实物;而景阳岗上的老虎,是活在“武松打虎”的说书人和孩子们家长的嘴上的,是书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媒体上颇有错用此成语的。其原因是,忽视了其中的“耳”,也无视“详”的存在。真难以理解,一个实体的人或物件,怎样去关联这成语中的“耳”和“详”呢?电视中的错例,因一时难以记录完整,就略去了,而收录报上误与正的两则例子,倒可以说明这成语要如何使用才合乎事理。例子和分析如下。

误用例:《文汇报》“笔会”2014年4月12日《不在乎的人赢了》(作者为电视节目主持人陈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大学男闺蜜毕业后一直在外企,做快消品市场营销,卖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牙膏、洗发水、鸡精、感冒药等等……

牙膏是我们每天都必需用的,洗发水、鸡精和感冒药,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因生活需要而使用,由使用而熟悉,这同该成语是毫不相关的。且莫将“耳熟能详”作“熟悉”用,即使是了解的、熟悉的、甚至是极亲密的,也未必可用此成语。难道你能将父母、兄弟姐妹或枕边人也说成是自己耳熟能详的人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自己很熟悉的某语言杂志的一位编辑,他曾以“毛泽东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来考难我。我的答复依然是“说不通”。因为当年长期的大力度的宣传,大家耳濡目染,毛泽东是中国的红太阳,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声威,又岂是“耳熟能详”能概述得了的。若换成“毛泽东这个名字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也许还说得通。这两种表述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对名字说,它是可被呼唤的,由“耳”之听而及于“详”也;而前者的句式是“某某某……是……人”,一个实体的“人”怎么可“耳熟能详”呢?这同将父母、亲人说成是自己耳熟能详的人一样,是不伦不类的。

正确用例:《文汇报》2014年5月16日7版《延续家学,即是抢救中医》文中有:说起凌耀星,学中医者都对她的“凌耀星内经讲稿”耳熟能详。

凌耀星是著名中医,名教授。她的《凌耀星内经讲稿》,是被看重的中医学宝库中的著名书稿。而作为中医大学的讲课稿,自然有人讲,有人听,还少不了会诵读其精华之处。用此成语,则一“耳”、一“详”,众口流传下的称誉,也可以想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