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客观公正研究民族历史文化

2014年10月03日 08:33  点击:[]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哈正利,文质彬彬却皮肤黝黑,显露出因经常外出田野调查而特有的“健康肤色”。从1994年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哈正利就把回族的历史文化及其所涉及的人类学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则是他近年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升自身学术研究品格

哈正利是回族人,这对他开展回族社会群体研究有很大优势,更容易被受访者接纳。但他不太认同带着情感偏向去做研究,他认为,研究就应该保持客观和价值公正。

曾几何时,有学者批评回族研究者的研究不太规范。这促使哈正利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回族研究学术品格。他认为,相关研究至少有三个层面的理论发展途径:思考民族和宗教的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宗教和国家的关系。因此,他为自己的学术实践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回族研究,第二阶段做伊斯兰教研究,第三阶段扩展至国际政治研究。

哈正利坚信,回族研究未来的学术成长空间较大。例如,东部、西部、中部的回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影响着民族内部的认同,他认为,把这种差异和区分找出来,对我国民族学理论的研究会有较高价值。

真实动态地保存社会生活信息

我国回族居住比较分散,约有2000多个县都分布有回族人口。自从事研究回族历史和文化后,哈正利曾梦想把各地所有回族社区都走一遍,扎扎实实做好各地回族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记录。但由于缺乏经验,哈正利的第一次调研并不成功。他先跑到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对方也热情地推荐人员接受调研访问。很快他发现,这种调查并不是很规范的民族学调查,他的调查缺乏居住体验和参与观察。

在后来的调研中,哈正利开始注重直接深入民众中去寻找研究对象,直接去观察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每次调研前,他还会精心做好调查设计、访谈提纲。只有这样,在民族社区看到的物件、装饰、民族成员的表情、着装才能与专业知识对接。

哈正利表示,至今还有很多民族志仅注重于地方性的风俗、习惯、红白喜事等静态性的描述。民族学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群,他认为,民族志应动态地去描写民族成员在社会变迁下对社会规则的更新和应对。例如,哈正利发现了不少回汉团结习俗,如回汉青年互结金兰(拜把兄弟);回族在家庭里准备汉族朋友的茶杯、并标明汉族朋友的名字,避免交往障碍。针对很多地方志中“见物不见人,见数据不见人”的现象,哈正利表示,如果通过田野考察,把民间生活的真实信息动态地保存下来,对未来的方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未来的方志学和民族学研究,也会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

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员,都生活在街道或社区。2008年以来,哈正利在江苏的几次调研中发现,当地社区民族工作做得比较有特点。一些地方政府、居委会、社区对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有些社区对流动少数民族成员的基本信息掌握齐全,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这让哈正利意识到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一个关于社区民族工作的选题。哈正利发现,通过实施民族工作进社区,切实落实区、街道、社区的三级民族工作责任制,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网络的建设,可夯实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哈正利表示,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方在民族事务处理上有各自的经验。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寻找和发掘地方有价值的理念、做法,通过案例比较来汇集和提炼各地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当前,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这也是哈正利关注的议题之一。目前,他一方面在进行多学科知识储备和积累,一方面在查阅相关资料,梳理建党以来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党史上一些好的民族工作经验和传统。在他看来,重新发掘这些传统,对今天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