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被比喻为象牙塔,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莘莘学子跨入校门第一眼所见,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或遒劲有力、或大气磅礴,作为一枚徽章镌刻在显要位置,供人观摩。虽然,校训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但并非是照抄照搬,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具有中国特色。从校训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的哪些价值取向?为此,光明网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仲尧,与广大读者一起聊聊“大学校训与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

白仲尧,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服务经济论》,东方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三产业经济纵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2月。《中国服务贸易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白仲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校训要提炼出自身特色,“放之四海皆准”的言辞拿来就用,并不好
学校是进行教育服务的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他们的产品必须具有科学技术知识含量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校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是受业;同时还要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是传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解惑。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教育服务产品的价值。学生怎样学,老师怎样教,就会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学校提供什么质量的教育服务产品,怎样提供这些产品,又同学校领导人员的指导思想——价值观——息息相关。校训是学校价值观的表述。也可以说,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我国大学的价值取向,是同他们的职责担当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大学的校训宏观大气,侧重于精神层面。专业性大学,则强调学科要求。但都需要反映自己的文化特色。一座学校或大学的文化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长期培育、认真总结、不断深化而形成的。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特色鲜明,得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为陕北公学,历经华北联大、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变迁,从校风到校训,1992年才将“实事求是”确定为校训。这反映了培养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教学特色的表现。总之,校训要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精华,从而提炼出自身特色。“放之四海皆准”的言辞拿来就用,并不好。

传统文化对大学精神品格的塑造表现为三个方面
大学校训直接取自中国的典籍,是很自然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文化是由科学知识、行为规范、情感交流三部分组成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同在,秉持与交流互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文化是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时并存。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底蕴。现代文化是社会新生事物的反映。它们都作用于社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对大学精神品格的塑造,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环境。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大学也不例外。一般说来,传统文化是基础,现代文化是补充。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大学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受传统文化的左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自然是塑造大学精神品格的源泉。第二,育人基础。大学教书育人要在德才两方面提出要求,德才兼备。传统文化对人的道德要求很高,要求人人都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君子,不做危害社会的小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中国典籍对德才的论述可以说浩烟海,不乏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论述,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等等。第三,教学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它们应当也必须成为大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如果离开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上贫乏,精神上苍白,就是脱离了它生存发展的土壤。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中小学也应当有自己的校训
校训不是大学的专利,任何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种职业培训学校——都应当有各自的校训。人的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这好比一座金字塔,小学是基础,中学其次,大学是塔尖。大学校训是塔尖上的宝石,居高临下,人们容易看到,容易发挥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学校训第一要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第二引导大学师生践行校训的同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第三,积极帮助小学和中学认识自己的社会担当和特性,建设自己的校训,小学可以考虑礼敬仁爱、天天向上,中学可以考虑自强不息、立志笃行,等等。小学和中学抓住自身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校训,以提高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是办得到的。
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现代化。我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普及程度、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达到或超过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一般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较高,我们应当与之看齐。但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建设都是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其教育发展的土壤和生命源泉。丢掉传统文化,追捧西方文化,无异数典忘祖,甚至沦落为殖民文化的奴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化大学的建设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盛衰问题。在举国上下共筑中国梦的今天,绝不能丢掉传统、贬抑自己的文化,损毁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