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争鸣】蔡昉:人口红利表现在三个方面

2014年09月27日 07:14  点击:[]

据9月18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在接受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一个自然减速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经济增长换挡期。

蔡昉表示,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增长制度条件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稳步降低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

他认为,人口红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较低且不断降低的人口抚养比有利于实现高储蓄率,保证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同时劳动力充分供给阻止了资本报酬递减,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份额,这个抚养比如果下降,意味着经济食之者寡,生之者众。

第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第三,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非农产业,意味着资源实现了重新配置,推动了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在1982年—2010年期间的GDP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71%,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7.5%,人力资本贡献率为4.5%,人口抚养比贡献率为7.4%,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9.6%。

陈志文

教育政策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打摆子

据9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该报撰文时认为,高考的改革一直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向公平多走一步,就损害衡量人的尺子的科学性,向科学走一步,就触及公平问题。最后只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找到一个折中办法。

他认为,任何一个政策、措施,都会有其有利的一面,也会有其不利的一面,家长、考生需要理性面对,媒体也需要理性客观对待,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不能一边倒地肆意批判其存在的不足,而罔顾其有利的一面。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教育与教育政策就会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打摆子。

他表示,10多年的高考改革,应该说是变化最多最频繁的一个阶段,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防止改革变化过于频繁的问题。每一次的改革变动,都是有巨大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频繁改革,实际上也是在折腾家长,折腾考生,折腾学校。

彭建国

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打破五种界限

据9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该报撰文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合指的是不同经济成分的混合,为此必须打破五种不利于混合的界限。

一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界限。打破所有制界限,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融合。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界限。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管理。发展混合所有制,应打破层级界限,使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是系统内与系统外的界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打破监管系统界限,形成全国一盘棋。四是产业与金融的界限。金融资产数量大、分布广泛,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应打破产业界限,使实业与金融有机融合起来。五是国内与国际的界限。国有企业引入国外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转换经营机制,还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市场开拓,从而达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目的。

徐康宁

经济增长要摆脱“刺激依赖”

据9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在该报撰文指出,对经济运行采用刺激式干预,频繁出招,虽然在保增长方面比较灵验,但所耗费的成本有可能潜行在经济系统中,以后随时都要经济自身来偿还,为扩大投资而过多发行的货币就是一种潜行的成本。

徐康宁认为,以往采用刺激手段可能是对的,但现在不用刺激手段未必不对。倘若考虑到我们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转变,原有的拼资金、拼资源、拼规模的道路不能继续,此时不过分刺激经济,宁愿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牺牲一点速度,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倒逼机制,反倒有可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旧的增长模式和经济增速略降面前,两者权衡取其轻,宁愿不要高速度,也不要旧的增长模式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