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术讲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要正确处理十大辩证关系

2014年09月25日 07:36  点击:[]

作者:许志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统筹体,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一切事物都是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各种矛盾问题,也需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量”与“质”的关系

经济转型,归根到底就是既要注重量的扩张,又要追求质的提升。近年来,我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逐步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奖励办法,依靠重大项目、高新技术、科技创新来推动食品饮料、化工、纺织、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2013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530.5亿元,同比增长27.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2.7%。启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工作,姚家港化工园积极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三宁公司加快创建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三宁公司、湖北化肥成为全国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枝江酒业、奥美医用纺织两大产业集群被列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新”与“旧”的关系

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转型发展不是让二者相互取代、水火不容,而是使其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我市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枝江酒业作为我市传统食品饮料产业的龙头,致力于技术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酿酒工艺上,做大做强了“百年枝江”这块金字招牌。湖北化肥总投资20亿元的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在推动传统化肥产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全面转型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了聚酯、切片、拉丝、纺织等下游产业聚集发展。

“点”与“面”的关系

在经济转型中,既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善于“弹钢琴”,学会“牵牛鼻子”。近年来,枝江市紧紧围绕“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按照“创新创业在园区、居住生活在新区、休闲旅游在景区、统筹城乡在示范区”的思路,集中精力、科学谋划“工业园区、城市新区、金湖景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四大平台建设,将其作为推动枝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考虑战略定位、产业功能和项目安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与此同时,全面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坚持权限向镇村下放、资源向镇村倾斜、人才向镇村输送,鼓励和引导各镇(街道)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重镇和观光旅游名镇。安福寺镇、问安镇分别被列为全省 “四化同步”试点示范乡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2013年,马家店街道、安福寺镇、董市镇成功跻身全省百强乡镇。

“内”与“外”的关系

在县域经济转型中,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跳出县域、放眼全国,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吸引大公司、大企业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各方面发展要素,将骨干企业做大,把支柱产业做强,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项目,全市新签约项目66个,协议投资总额18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80.8亿元。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45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5个。在引进“强龙”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充分释放自身内在活力。鼓励各镇(街道)发展市域内“飞地经济”,支持乡镇项目落户“一区五园”发展。目前,“一区五园”在建、拟建产业项目71个,其中90%以上都是乡镇招商引资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现已形成以枝江酒业、雪花啤酒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以三宁化工、湖北化肥为骨干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奥美公司、朝阳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集群,以江峡船舶、迅达科技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18.8%,食品饮料产业产值首次半年过百亿,达到111.8亿元。

“大”与“小”的关系

县域经济转型,不是抓大丢小,而是大小兼顾,让大的更大,小的更活,小的变大。我市通过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和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技改扩规、增资扩能,对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多年努力,一批优秀企业家和成长型企业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全市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2家,累计达到234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30.8亿元,增长17.2%。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66家,同比增加11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税收过500万元企业12家,其中过亿元企业2家,过千万元企业3家。三宁化工、枝江酒业上榜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硬”与“软”的关系

发展环境已成为县域经济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和发展潜力。良好的硬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聚;良好的软硬环境具有“连锁效应”,能使环境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宣传者,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近年来,我市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两手抓、两不误”,一方面,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生产、先配套后招商”的开发建设模式,重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城市吸引力。目前,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的 “一区五园”,已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园区配套由过去的“三通一平”向现在的“五通一平三集中”转变;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已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另一方面,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狠下功夫优化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全国率先对市场主体准入实行“三证合一”和联动审批制度,方便了市场主体,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制定了投资准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清单”,做到政府“不上清单不可为”,群众和市场主体“不上清单皆可为”。

“有”与“无”的关系

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待资源“有”与“无”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资源的地方不开发或滥开发等于是无资源;没有资源或资源少的地方,只要解放思想,善于发掘,就可以 “无”中生“有”。相对于旅游产业发达的周边县市而言,枝江并无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但随着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市加快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我市积极抢抓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培育发展典型,全力打造“尝仙女美食、访弥陀古寺、看金湖美景、游江口古镇”的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枝江由传统农业种养区向休闲文化旅游区转型,逐步实现文旅融合、城乡共赢。安福寺镇通过深度挖掘桃花文化内涵,引进投资10亿元的东方年华生态园项目和投资15.6亿元的宇隆桃缘新村项目,做大做响了三峡枝江桃花节品牌,最终把普通的“桃花”变成了“旅游富矿”,使“桃花缘”成为了区域性旅游品牌。

“工”与“农”的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我们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和措施纳入“四化同步”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农业生产理念市场化、组织形式企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经营人员专业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和农业布局区域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了全省农产品加工强市地位。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8万亩,土地流转率突破30%;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培育了今贝、欢乐家、海通等一批技术领先、带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市;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2.5%,成为全省工厂化育秧示范市;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发展农产品基地40万亩,14家农产品经营主体被命名为宜昌市首批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并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精品名牌战略,百里洲砂梨、鸭子口蔬菜、覃姐鱼糕等成为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

“城”与“乡”的关系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主阵地。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破除农民进城障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优城市人居环境,实现产城共建、产城一体,更要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我市立足市情实际,编制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和城市新区规划“三大规划”,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食品安全放心县市“三城联创”,投资近5亿元实施城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启动总投资100多亿元的城市新区“四馆二中心”、丹阳公园、星级酒店、企业孵化园等一批公建项目和商住开发项目建设,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以“大拆违、大扫除、大清淤、大绿化、大治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收回了部分水库、湖泊的承包经营权,统一实行生态养殖,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水源地得到妥善保护,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发展”与“惠民”的关系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 “金钥匙”,惠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才能竞相迸发,转型发展才有后劲、可持续。我市在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始终牢记“绿色决定生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把环境保护关口;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去年以来,全市新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388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420套、危房改造1123户。实行城乡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和就业援助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821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215人。实施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建、迁建等工程29项,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大力化解村级债务,共化解2270万元,预计到今年底可化解债务6000万元。

(作者系中共枝江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