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人风采】萧致治: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关联现实

2014年09月13日 07:40  点击:[]

萧致治: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关联现实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萧致治主要从事鸦片战争研究和黄兴研究等。在萧致治家的客厅里,他一边回忆、讲述,一边有条不紊地递来相应的书刊、文件。他85岁高龄,对60年前的事情记忆依然清晰,诉说着往昔学术研究的酸甜苦辣。

儿时启蒙 与历史结缘

提及研究之路,萧致治先卖了个关子,“我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后来最感兴趣的是数学。”

面对记者的疑惑,萧致治笑着娓娓道来。他自小备受父母宠爱,年幼时贪玩淘气。但十岁左右那年,因家境贫寒,之前定下的亲事遭女方家反悔。此后,稍明事理的萧致治暗自发誓,一定要发奋,不能被人瞧不起!

下定决心后,萧致治开始读私塾,《幼学琼林》便是他的启蒙读物之一,他对历史的兴趣由此开始。

到了中小学时代,萧致治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也希望在自然科学领域大显身手。1956年,党和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已从事社会工作多年的萧致治准备参加高考,考虑到数学已有所荒废,便报考了中山大学的历史专业,并被录取,从此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其实,不是我选择了历史,是历史选择了我。”萧致治说。

20年磨出《鸦片战争史》

1960年,萧致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大学,作为姚薇元教授的助教进行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当时研究困难很多、也很大。”提及研究之初的困难,萧致治说,首先迫切需要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但当时国外著作只是“陆陆续续听说”,基本上见不到。其次,鸦片战争前的历史的系统梳理几乎是空白。再次,想要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相关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萧致治与姚薇元制定了撰写全面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经济、社会、文化、思想领域深刻变化的鸦片战争史的计划。1982年,有出版社跟他们预约该专著,并希望三年内出版。他们因时间仓促拒绝了,认为研究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就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后再着手撰写。不幸的是,工作才刚刚开展,姚薇元先生就一病不起,并于1985年辞世。为完成先生遗愿,萧致治带领学生继续在该领域钻研。

十年磨一剑,《鸦片战争史》最终于1996年出版。如果追溯到1978年开始计划、筹备,该书从准备到出版耗时近20年。不过,在前期的研究、资料收集过程中,萧致治和学生们也产出了一系列“副产品”,出版了八九本相关专著。如,为了解国外研究现状,他们翻译了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代表作,出版了《林钦差与鸦片战争》、《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等。为全面把握鸦片战争前的历史,在扎实的史料收集基础上,他们于1986年出版了《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该著填补了鸦片战争前300多年中西关系系统研究的空白。

史学著作需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

退休后,萧致治依然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他的历史研究。他主要的获奖著作,多是60岁以后出版的,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是退休后完成的。

近60年的历史研究生涯,萧致治感慨颇多。“从本质上说,历史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人类每个时段的社会实践,无不需要借鉴有关的历史经验。”萧致治说,历史是一门包容广泛的学科,可以从多个侧面寻找与现实的结合点。历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与现实的关联,为现实提供各种各样的经验。

谈到历史研究如何才能变成社会大众的精神食粮,萧致治认为,必须冲出学术研究的小圈子,向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过去史学研究者大多重视学术研究,忽视社会普及。有的普及作品不科学、不严肃,戏说成分大,误导了读者。”萧致治认为,这种状况应该尽快改变。历史研究者必须想方设法将史学著作写得通俗易懂,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让广大群众喜读、想读,使读史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