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驶入增长快车道,消费品市场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非理性消费不断增长,尤其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资本扩张欲望的影响下,盲目消费、挥霍浪费乃至通过“炫富”博取关注等现象的蔓延已不可忽视。因此,在年交易额过万亿的网购市场中,有学者看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杠杆作用,更有学者看到了正在滋生的过度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如何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趋消费之“利”而避消费主义之“害”?许多学者表示,当前亟待构建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过度消费主义欲望正在滋生
“虽然每次收到高额账单会为一时的消费冲动懊恼不已,但仍无法停止享受轻点鼠标‘下单’的快乐。”小A(化名)是一位“月光族”,月入3000元的她在面对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很多“网购族”的心理状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网络购物市场继续快速向前发展,交易金额达到1.8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40.9%。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251.92亿元,较上年末激增71.86%。有学者分析称,随着信用卡广泛发行带来的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等概念“深入人心”,不理智消费、无节制刷卡将导致银行坏账不断增加。
“近年来持续激增的消费动力背后是消费主义的欲望形态,它呈现为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和无休止状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解释说,人们不但不对欲望进行自我抑制,反而任其“摆布”,导致欲壑难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昕给出了他针对消费主义倾向的一组调研数据(从京、津两地选取样本):从消费主义指标的“0”端(“非消费主义”)到消费主义指标的最高端“82”(“消费主义”),具有非消费主义倾向的有127人,占22.7%;而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人数高达433人,占77.3%。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你还在玩iPhone吗,已经out了”……在现代传媒社会,消费品广告铺天盖地。“企业厂商和广告传媒联手,通过赋予商品文化意义来调动大众的消费欲望。人们通过消费塑造身份认同或进行社会区分,继而相互攀比,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消费欲罢不能。”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杨波介绍说。
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消费主义的“触角”已深入广大农村地区。陈昕告诉记者,他走访华北地区若干村庄后发现,尽管经济条件各异,但各地村民对空调、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追求,以及对房屋、装修的攀比,已成为普遍现象。“村中的低收入家庭也会竭尽全力跟上村中消费的‘流行标准’。”
过度消费主义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是推动世界历史的重要力量,“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但马克思坚决反对以奢侈浪费为主要形式的过度消费,认为过度消费是一种否定人的异化行为。马克思说,“仅仅供享乐的、不活动的和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因而把人本身——因而也把他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
形形色色的一掷千金式炫耀性消费只为博取眼球,对豪宅香车的欲求更助长了贪污腐败的享乐之风。在陈昕看来,消费主义引导人们的消费兴趣从追求使用价值转移到追求商品的符号意义。
“房奴”、“卡奴”……“奴”字深刻道出当代人深陷消费主义所背负的枷锁。有学者指出,“消费”与“主义”的结合意味着消费行为正成为导致人异化的新形式。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人基于自身的需要对物的消耗。它本身并不是哲学批判需关注的领域。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夏莹介绍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哲学与社会学学界悄然开始了关于消费主义的反思。从稀缺社会到丰盛社会,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社会境遇延续着马克思的批判话语,展开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目前学术界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更多是从社会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视角展开。张杨波说,消费主义重视商品符号价值塑造个人身份的作用,而忽略了一些与个人本身相关的重要社会联系。此外,消费主义夸大了消费在解决个人生活困境中的作用,转移了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注意力。
构建可持续的合理消费观
“在经济学视野中,消费常常被理解为纯粹的物质消耗过程。然而,现实中的消费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锡表示,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的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的背后,是伦理的缺失。
王宁提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去道德化行为的制裁弱化或缺位,使金钱或财富几乎成为个人社会地位评价的唯一标准,于是,“炫富”及以竞争性或挑战性为特征的炫耀性消费就变得越来越没有道德顾忌。
自2013年以来,中央关于反对浪费、提倡节俭的一系列举措出台后,公款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遭遇“当头棒喝”。夏莹认为,消费伦理是抵抗消费主义的一条路径。消费伦理主张构建一套规范体系,使消费具有消费的道德正当性和经济合理性。夏莹也表示,就已有研究来看,消费的经济合理性所诉求的适中消费标准很难界定,也难以在符号消费与物质消费之间作有效的区分以判断消费的道德正当性。
有学者提出,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往往重视对消费主义做道德上的批判,但忽略细致的调查研究;侧重介绍消费主义的现象状况,却忽略了原因分析;多在一般层面上讲述,没有注意到对不同群体的实际影响其实各有不同。应提倡可持续消费,并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占主流的消费理念。
张杨波建议,学术界应结合中国实情来探讨消费主义的本土化含义,以及消费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状、成因和社会后果,在这个话题上作出积极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