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 李斌
生逢其时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历来重视学术史的梳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就出版了一部近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该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70年间重要的鲁迅研究资料,对于学界掌握鲁迅研究的概况和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在这套资料的基础上,张梦阳研究员完成了《中国鲁迅学通史》,提出“鲁迅学”,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鲁迅一样,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近百年来,我国的郭沫若研究产生大量成果,这些成果散见于浩如烟海的报刊之中,搜集起来十分不易,学术界迫切需要一套类似于《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那样的工具书。
《汇要》的出版生逢其时。该书从1920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1万多篇(部)郭沫若研究作品中遴选600余篇结集而成。与《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按时间顺序编选文章不同,《汇要》根据郭沫若在文学、史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均取得重要建树这一客观事实,按内容分为总论、史实、交往、思想文化(上下卷)、文学(内含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中外文学比较3卷)、历史(上下卷)、考古古文字、教育新闻出版书信书法、研究之研究13卷,另附《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1卷,共14卷677万字。
带来研究新气象
《汇要》保存了以往郭沫若研究的重要成果。按图索骥,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前人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要论述,从而薪火相传,将研究推向前进。通过这套书,我们还能够清楚了解到郭沫若研究在哪些方面已经丰富,在哪些方面还不够成熟。比如,郭沫若是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翻译了来自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500多万字作品,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考古学、生命科学、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对此,理应有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汇要》并没有列出专门的卷目来收录,说明学界对郭沫若翻译研究跟其翻译成就还不相称。同时,由于郭沫若涉及的领域众多,《汇要》的出版不仅对于郭沫若研究本身,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史、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研究等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界在郭沫若文献史料的整理上不断有新的态势,有更多关于郭沫若生平思想考辨、佚文搜集整理、作品修改的校勘阐释等研究成果出现。其中,比较重要的团队研究项目包括《郭沫若年谱长编》、《郭沫若全集·补编》等。《汇要》是这些项目中的重要成果,是先期出版的排头兵,体现了学界更加自觉地反思和借鉴前人成果,更加自觉地集中力量办大事,扎扎实实攻坚克难,将郭沫若研究推向前进,也标志着郭沫若研究走向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汇要》为首,包括接下来出版的几部大部头著作,一定会将郭沫若研究的新气象带给学界,有力地推动郭沫若研究走向深入。
家乡学人鼎力奉献
据我所知,这套《汇要》是在杨胜宽教授、蔡震研究员的组织下,以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30多位老师为骨干,集合全国郭沫若研究界的力量,历时6年编辑出来的。作为郭沫若家乡的高等院校,乐山师范学院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郭沫若研究室,将郭沫若研究作为学校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05年,乐山师范学院组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并发展成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心以文献整理为基础、以基础研究为中心、以应用研究促发展,通过参与编辑《郭沫若学刊》,设立郭沫若研究课题,在郭沫若研究上取得了不俗成绩。其集中体现,就是这部《汇要》。
郭沫若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巨人,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地都有大量的郭沫若研究成果。期望编者在《汇要》的基础上,继续搜集世界各地的郭沫若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更为全面的世界性的郭沫若研究资料,将学界提出的“郭沫若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