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彭立勋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相结合,从时代高度,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美学思想、命题、概念、范畴给予科学阐释,并赋予新义,使其紧密结合当代实际。
纵观百年中国现代美学历程,始终是在不断探索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以及艺术传统相结合中向前发展的。如何接受西方美学的影响并使之与中国传统美学相交融,是中国现代美学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中、西美学在理论形态和范畴、话语及表达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两者的结合中,如何使双方互相沟通,在观点、概念、范畴上彼此产生关联,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融合、互补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中国美学建设本土化研究不足
在解决这个难题中,20世纪前期在美学研究中进行的中西结合的探索,有过多种多样的尝试,提供了许多好的经验。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都发挥了个人的独创性,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在比较、融合、互补中实现观点和理论的创新。
王国维主要是运用西方美学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艺作品和审美经验,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范畴进行新的阐发。他的“境界说”堪称运用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阐释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经典成果。朱光潜则以西方美学理论特别是各种现代心理学美学的理论为骨干,补之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概念,试图建构一个中西结合的心理学美学体系。《文艺心理学》从体系上看,基本上是以西方美学理论和范畴为框架的,但具体论述中,却处处结合着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文艺创作的经验,两者互相印证,达到“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至于宗白华,则以中国艺术的审美经验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本位,着重于中西艺术审美经验和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探寻中国艺术创造和审美心理的特色,发掘中国艺术和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微奥妙。尽管他们各自探索中西美学结合的方式不同,但着眼点却都是要通过吸收、借鉴西方美学,以推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
虽然百年来中国美学建设沿着中西结合之路,获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盲目崇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形成于西方文化土壤、哲学基础及文艺传统之中的西方美学理论、概念、范畴,无限扩大为一种普泛性的范式和标准,并试图解释中国文艺创作实践和传统美学思想,结果就出现了“以西格中”、生搬硬套的现象。这就使中国现代美学建设在民族化、本土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现代美学的建设。有鉴于此,一方面,要调整中西美学结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改变以西方美学为本位和普遍原则、简单接受移植的研究方式,倡导中西美学之间的文化对话,把中西美学的结合看作对话式的、多声道的,而不是单向的或单声道的,使中西美学结合真正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互动,在真正平等而有效的对话的基础上,达到中西美学的互识、互鉴、互补。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现代性转换,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相结合,从时代高度,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美学思想、命题、概念、范畴给予科学阐释,并赋予新义,使其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具有时代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尽管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范畴正在逐步得到较深入的阐释,中西美学思想的不同特点也在比较中逐步得到较明晰的揭示,但是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清理和系统研究仍嫌不足,对中国特有的美学的范畴、概念和命题进行深刻挖掘和创造性阐发尤显欠缺。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某些特殊范畴与西方美学中的某些概念、范畴简单化地加以类比,甚至削足适履,将前者纳入后者框架和观念之中的情况,也影响着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真谛和精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