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之窗 >> 正文

【学科建设】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五年回顾

2014年07月18日 07:34  点击:[]

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宋伟

【编者的话】

国际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个重要板块,从2009年7月1日创刊之日起便与读者一路风雨兼程,并在读者鞭策鼓励下不断成长。从创刊之初的“国际关系”版扩展为“国际双周刊”,再到更注重深度的“国际月刊”,编者一直致力于通过学术视角深度解读国际舞台上的重大事件,以提供更权威、更丰富的观点。学科版则着力于理论、方法论分析,长期跟踪重大国关理论动态、国关学科的进展(学人谈治学、国关圈、书评),关注重要前沿议程(比如外交、国家安全战略)等,努力为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国别研究等提供高水平呈现平台。天下版博览天下,以独特的、平民化的视角回望世界的过往、讲述当下世界的变迁以及分享学者们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

时代的变化正在赋予中国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说,国际问题研究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而更是一种使命。国际关系研究在过去几年呈现出以往无法比拟的热潮。研究领域不再拘泥于经典理论和经典议程,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研究对象上,学者们都在努力拓展新的思路、增加新的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纷纷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甚至在国际重要媒介上发表评论等,这些已说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开始步入国际平台。虽然还只是开始,但是中国的蓬勃发展以及它独特的案例,会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素材和灵感,从而逐渐形成中国自身的研究话语,最终丰富全球国际关系研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月刊”希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与学科共进,与时代共进,与读者共进。

过去五年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和普及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长远基础。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整个学界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地位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学者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严格遵守科学方法论不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但不遵守科学方法论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都开设了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从研究问题的选取、核心因素的概念化、因果关系的控制等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体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科学方法论其实从方法的角度界定了国际关系学科的性质,从而提供了不同国际关系子领域之间进行对话的基础——即便我们不熟知对方所研究的地区或者国家,我们仍然可以从概念、逻辑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社会科学方法并不是国际关系研究可以使用的唯一方法,事实上,基于档案分析的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过去五年中的一个主要亮点。

其次,在理论发展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提出“中国学派”的思路,试图在坚持社会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能够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话的新理论。秦亚青先生在这方面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所发表的一系列著作和论文(例如《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都值得一读。不论“关系本位”的概念是否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起码这种创造符合科学方法论要求的新核心概念的做法是一种难得努力。另外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则关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考察了中国古代政治著作中的一些概念和假设;以及更广泛的,如赵汀阳对于所谓的“天下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与西方或多或少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还有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下一步的任务应该是转向一般性外交政策理论的研究。但从目前来看,发展比较充分的主要是对霸权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研究,以及有关制衡行为、联盟行为的研究。对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阵营的争论和探讨仍然在继续,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等的研究仍然是相对薄弱的。

再次,对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构成了过去五年中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亮点。虽然从整体来看,中国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在削弱——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一个趋势,但是对于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在过去五年中应该说是成果丰硕。这方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牛军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都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著作——例如牛军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以及沈志华的《冷战五书》。

最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出现不少智库,国际关系研究的应用性质明显增强。这些重要的智库包括北京大学的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等。它们与原有的一些官方智库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一起,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于一些具体地区和问题的研究也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非洲研究院,而气候变化、保护责任、联盟问题、海外利益等问题成为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和建设就构成了一个重点问题,而环境政治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热点领域。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保护责任问题。保护责任的概念起源于2001年加拿大干涉与国家主权委员会所发布的一份报告,在2005年的世界首脑会议上被正式接纳,并在科特迪瓦问题、利比亚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焦点事件中有直接应用或者讨论。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中国对待保护责任的立场和政策。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全国博士生论坛也将保护责任作为论坛主题,涌现了一些由博士研究生写作的优秀论文。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联盟问题。随着美国重返东亚、中国周边地区局势的紧张,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是否应该放弃不结盟的政策,选择与其他大国结盟,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于联盟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和现实的解释。

第四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海外利益问题的研究。同样,由于中国的崛起和海外利益的急剧增多,因此中国在利比亚、叙利亚、缅甸和越南等国遇到的利益受损就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重点的研究问题,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将中国作为当今国际关系一个主要力量如何和国际体系进行互动作为研究重点。

总的来说,过去五年来,中国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还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时期,方法论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同时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尤其是在比较具体的国际关系子领域,但一般性的理论创新仍然较为缺乏;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热点问题、重点问题的研究仍然缺乏厚重的专著,大多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出现,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应用型、对策性研究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