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风格别致的黔北民居分布乡间,干净整洁;油亮的通村公路上,客车往来穿梭;陶艺街上,游客熙熙攘攘……7月17日,“脱贫攻坚在行动·同步小康看贵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幅新农村的美丽图景呈现在眼前,昔日的“荒茅田”已变成美丽“花茂村”。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叶茂。
“2012年以前,村里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2012年开始,村里实施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开始变化。”花茂村村委会主任彭龙芬介绍,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80%的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致富,花茂村开始摆脱贫困。
据介绍,近年来花茂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整合资金全面改善了村里的水、电、路、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核心区域还实现了免费WiFi和“天网工程”全覆盖。
环境得到了改善,村民挣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村民王治强就是其中之一。
王治强改建自家院子,投资开起了农家乐,取名“红色之家”。如今,王治强的“红色之家”生意红火,每天接待约200人,为村民提供10多个就业岗位。在王治强的影响下,目前,花茂村已发展农家乐28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引进大型农业企业一家,解决近千人就业。
如今,花茂村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老百姓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没想到这老手艺还能再次焕发生机。”母先才是家里的第四代陶艺人,家族手艺已传承百余年,曾经因村里贫穷,他的店也面临关门歇业的局面。如今,受益于花茂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母先才的陶艺馆每年卖出陶艺制品2000多件。“以前一年的纯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2015年过后,一年的纯收入翻了十来倍,卖到40多万元了。”
据统计,2017年,花茂村共接待游客数量约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5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200万元。
彭龙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特色高效农业的有机融合,守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新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们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留住乡愁。”谈及花茂村未来的发展定位,遵义苟坝红创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表示,下一步将把花茂村打造成开放式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