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顺3月13日电(王钦)“关岭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土少,很难发展种植业,只能靠山吃山,种草养牛。”贵州省关岭乐安国画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忠炳说,关岭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不仅让“牛”有了响亮的品牌,还能让群众收入翻番。
因父辈都在从事牛生意,王忠炳自小就对养牛感兴趣,想要以后发展“牛”产业,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发展。2016年11月,听说政府对关岭牛养殖有优惠政策,王忠炳经在关岭县多个乡镇考察后,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修建了养殖场,前期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流转土地建牛舍、种草料,决心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
“有了‘牛起来’产业扶贫贷款,我们吃上了‘定心丸’,脱贫致富有了好的门路。”瞄准关岭牛发展的契机,王忠炳扩大了养殖场规模,产业越做越大。村民纷纷以土地流转、入股形式加入种植养殖合作社或企业,不仅就业有了保障,收入也在成倍增长。
关岭县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头多田地少、土地分散破碎、土壤肥力差,农民普遍种植苞谷等传统作物,产量极低、收入微薄,生态压力和脱贫压力成为摆在全县面前的“两座大山”。为了摆脱贫困的桎梏,关岭县因地制宜作出选择,借助养牛产业的“先天优势”,用种草养牛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6年,贵州省将关岭县的肉牛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助力关岭“一县一业”的打造。同年2月份,关岭提出“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推广规模养殖“关岭牛”,并不断畅销全国各地,关岭“牛”品牌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岭县走出的第一步。关岭县在打造当地肉牛品牌的同时,还注重推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融合发展,实施“关岭牛+饲草”工程,引导农户种植草料,发展饲草的改良、加工,既推进了石漠化治理,又调整了传统苞谷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有了基础,破解资金难题是关键。关岭县着力走好“第二步”,不仅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配套扶持政策,而且从资金方面入手做好金融保障服务,借助“特惠贷”和“惠农贷”贷款平台,开发了关岭牛“牛起来”等金融产品,并整合开磷集团结对帮扶资金和涉农资金2.66亿元投入。此外,关岭县财政还安排1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贷款1亿元,做大做强“关岭牛”产业。
在关岭县,通过发展“牛”产业,走向致富路的农户并不在少数。返乡创业者罗金龙经过一番思考后,发起创立了关岭县茴香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专门养殖“关岭牛”。“在没有入合作社之前,农户的年收入是6000至7000元;入了合作社后,农户的年收入最低也有3万元,村民们都开始脱贫了。”罗金龙说。
发展养牛产业造福一方人,关岭县定下目标:到2020年,关岭将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场60个以上,扶持360户饲养规模20头养殖户;要精准扶持建档立卡扶贫户2000户,实现人均养牛收入达8000元。同时,“关岭牛”第一产业要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如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正在关岭展开。关岭县存栏牛已达18万余头,逐步向2020年“关岭牛”存栏量达25万头的目标迈进。关岭县还种植青贮玉米、高产牧草、改良草山草坡、退耕还林还草等超10万亩,既保证了牛的食材供应,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石山变绿了、产业变大了、农民变富了,“牛”产业让更多农民脱贫有了信心和底气。
(责编:罗炼、陈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