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北大与清华在微博上以一场“撕破脸”的生源之争,开启了2015招生季的序幕。这似乎是近年来每个高考招生时节必会上演的戏码:招生老师贴身游说,当面互掐,暗中互黑,其间辅以各种利诱。无论戏份几何,目标只有一个——状元以降的高分考生。在这场生源之战曝光于公众视野之前,6月24日,北京高考出分后的第二天,记者走进北京某大学招生咨询现场,开始了这场特殊的贴身采访。
当各界在观察并评论北大、清华这场招生之争时,我们是否更应该理性思考,是什么将高校推入“互撕”的境地?理想中的科学、高效、有序招生,应该是什么样?
名校互撕,不可破底线
初见北京某高校招生老师L,记者的第一感觉完全与想象不同,因为,他们好像并不太忙。
“每人重点把守一所学校,现在的任务主要是接听或现场接待考生及家长咨询,不过,需要重点关注的考生我们心里早都有数了,毕竟充足的准备从去年就开始了。”L老师如此简略地向记者概述了他所负责的工作。
“我考了698分,某某计划加了20分,艺术特长加了60分。”6月25日下午两点半,L老师开始接待当天前来咨询的第五位考生。
“你这个分数来我们这儿肯定没问题,我们欢迎你。你想学什么专业……”L老师按掉了已经响了多时的手机,仔细回应考生咨询。“这是全才,也是我们最希望要的人才。”待这位考生离去,L老师难掩兴奋地对记者说。
连续跟踪几日,记者颇有点失望,怎么如此波澜不惊,完全没有想象中抢生源的“硝烟弥漫”?L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应该说北京的考生对高校了解得比较深入,我想学什么,哪所学校的专业甚至气质适合我,学生心里比较有谱。同时,学校的招生工作不可能仅靠这几天一蹴而就,我们每个人联系的中学,哪些学生怎么样,我们早已了然于心,所以,才有你今天看到的平静。”
“这叫功夫在事外。谁不想抢到好学生?”L老师补充了一句。
“高校明枪暗箭、互撕,都是为了抢优质生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说,生源即学生的素质,在同类人群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清华、北大为什么好?第一是吸引了优质生源,第二才是师资、教育投入等等。因此,处在同等级别、水平的大学,难免会抢生源。”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也认为,大学之间的生源竞争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每一所大学都会竭尽全力去争取、吸引优秀学生。“北大、清华之所以因抢生源而饱受批评,主要原因在于,在抢生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可控制的情况。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难免‘擦枪走火’。其实,每年招生之前,北大、清华招办都会对招生组提出严肃的纪律要求,包括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控制。比如现在披露出来的事件就是如此,一方出招,另一方不得不见招拆招。”
一位多年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坦陈:“每年招生季,学校都会对招生工作施加压力,格外关注一些可以量化的硬指标,比如说招到‘头名’‘全省前十名’‘录取分数线’等等,我们也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马陆亭强调:“争抢生源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弄虚作假,做违规、超出底线的事情。”
互撕背后,透露了什么
“客观地说,生源大战的根子不在大学,而在于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秦春华直言,在目前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以高考录取分数为依据。“哪所大学的录取分数高,哪所大学录取的‘头名’多,社会就认为哪所大学的质量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对此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绝对不能忍受社会评价的降低。”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上海招生组组长李沉简表示,北大兼容并包,选择的学生应该有坚实广博的人文与科学基本知识、基础技能,有对自己事业的由衷热爱和志向,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可惜的是,在目前的选拔体系中,高考是唯一方式,而且只能考查上述条件的第一项,其他都没有办法评估。对于成才而言,第一项的重要性也只占30%左右。”
事实上,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未来,高考成绩将改为由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成绩组成,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招生之变势在必行。为此,秦春华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的设计,高考成绩将只是大学录取中的一个因素,到那时,这些问题的影响自然就小了,这也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靠什么,打动学生
从招“分”到招“人”,一字之差,对高校则是巨大的挑战。
记者通过多日的跟踪采访发现,看似只有短短几天的招生,承担工作的人员其实已经倾注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心血。
L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在高考之前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名单,“每年3月,我们会拿着学生的成绩单去中学做宣讲,在此过程中,就会与一些对我们有意,同时成绩也在我们视野内的学生沟通,并建立长线联系。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会进一步落实,直到确定他选择了我们。”
作为上海招生组组长,李沉简深入参与了上海各中学的教育改革、科研实践,因此,每年他都会让一些上海的优秀中学生来北大参加科创营等活动,“这是发现好学生的过程,一批有才华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也正是因为招生老师对优质生源的长期关注和跟踪考察,使得很多学生选择某一所大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今年湖南省理科头名孙嘉玮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现在已基本确定选择清华大学,“从高二开始,清华大学的老师就已经与我们有了沟通、交流。孙嘉玮还被邀请去清华参加夏令营,也获得了‘领军计划’的60分加分。”
“我觉得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比较适合‘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北大。”今年北京理科头名刘智昕告诉记者,从高二参加完北大优秀中学生体验营后,她就已把北大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在李沉简看来,大学吸引优质生源,关键在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质量、教学理念等能否真正达到学生的预期。
怎样招,考验高校
通过记者多日观察发现,如此曲折多变颇费功力的招生工作,各校招生团队却基本是由不同院系抽调来的老师与学生志愿者临时组成。未来,高校招生的难度无疑将继续增大,究竟怎么招更科学?
“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实际上为大学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春华坦言,大学招分容易、招人难。“招生是一项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测量与评价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大学首先要明确自己招收学生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学生。其次,大学要根据自身人才选拔的需求和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此外,大学要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招生队伍,要为考生和大学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大学招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对大学和相关专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未来想走的道路。大学招生人员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秦春华认为,大学招生人员的责任重大,“学生正是通过与招生人员的接触和了解,形成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初步认识,因此,专业化是大学招生工作的必然选择。”
秦春华说,美国顶尖大学吸引学生的办法,首先是凭借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质量,告诉学生能为他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其次是优先录取制度,就是我们俗称的‘掐尖’。哈佛大学曾经出于公平的理念退出了这一体系,但由于生源竞争压力,后来被迫重新回到这一体系。最后是奖学金制度,但并非是‘买’学生,而是通过经济资助,吸引那些无力承担高昂学费的优秀学生。”
秦春华说,美国顶尖大学在招生时也会“互黑”,特别是彼此临近的大学。比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在招生时也会开开对方的玩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样。但这些带有幽默感的玩笑往往都有分寸,不会演绎成硝烟弥漫的“战争”,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借鉴。(记者 晋浩天)
链接
北大、清华招生大战
·6月28日上午,微博认证账户@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互相指责对方用不正当手段抢优秀考生。
·为“争抢”广东省高考理科前十、广东执信中学的高三学生叶彤,北京大学的两名招生老师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发生了拉扯。
·为了争抢重庆高考文科头名刘楠枫,北大方面执意派专车去成都接刘楠枫。导致刘楠枫回重庆的时间被多耽搁了4个多小时。
·今年河南理科头名祝乐,被清华大学招生组凌晨4点从家中接到北京。(记者晋浩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