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前左)、作曲家赵石军(前右)为当地村民的秧歌伴奏。当日,“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金弦银管”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来到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与当地村民进行文化交流,举行田园音乐会。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
作为《木兰诗篇》《大地安魂曲》等大气磅礴的中国歌剧、交响乐作品的谱写者,《围城》《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深入人心的电视剧音乐的创作者,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对深入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中国交响乐要走向世界、出精品力作,就需要深入生活并使之成为常态。”关峡说。
“由点到面,让深入生活形成常态机制”
刚从云南红河采风归来的关峡,提起这次30多年后重返故地的采风之旅,仍然激情澎湃。1983年,包括关峡在内的中央音乐学院5名作曲系学生来到云南采集音乐素材。32年后,当他们再次踏上这方广袤神奇的土地,青春和灵感又注入了他们的生命。“云南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独特的音乐形态,给我们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素材和状态。”关峡说。在采风基础上,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音乐会将于2016年1月推出采风成果汇报专场。
从采风、创作到推出作品,是关峡一直坚持的创作道路。在关峡看来,真正伟大的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表达、深刻的逻辑、深邃的思想,要出精品力作,深入生活必不可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作曲家和中国民众共鸣、和时代观念契合,才能让作品具备内涵、逻辑和沉淀,才能解决作品有‘高峰’缺‘高原’的问题。”关峡说。
如何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常态?关峡在乐团组建了原创中心,并在各地陆续建立创作中心,搭建深入生活的长效通道。
早在2011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就在重庆南岸区迎龙镇建立了基层文化联系点,辅导盲童乐团,扶持农民管弦乐团,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把交响乐送到基层。2015年1月,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重庆创作基地在作曲家施光南的母校——重庆南山小学揭牌。关峡透露,今年7月,云南昆明的创作基地也将揭牌。此外,福建厦门的创作基地也在有条不紊地筹划中。“我们希望由点到面,在全国东西南北中都建立起创作基地,方便作曲家们根据时间和主题深入生活、创作作品,同时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关峡说。
更为重要的是,关峡还搭建起了作品表演展示平台。旨在推出新作品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已举办了40多场,促成了不少优秀作品面世,形成了品牌效应。
“通过创作、演出、推广等整个过程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真正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多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关峡说。
“走向世界,建立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
今年10月,由关峡担任作曲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将登陆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这部饱含着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怀的作品将在世界舞台上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长期从事中外交流,关峡对中国交响乐和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关峡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更关注国外的交响乐作品,对中国原创作品关注较少。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中国和外国并重、提高和普及并重。“在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系统地讲述中国故事,建立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
关峡解释说,所谓的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包括了创作、表演、传播等环节。尤其是在相对薄弱的创作和传播环节,亟须创作挖掘中国优秀作品,让交响乐传播和互联网结合,打好中国交响乐话语体系的基础。“当然,要建立中国交响乐的品牌,还需要作品输出,在欧美主流音乐节、音乐厅等世界音乐品牌奏响交响乐的中国之声。用交响乐这种世界语言介绍当下之中国,让世界领略中华民族之美。”关峡说。
在关峡看来,将中国交响乐原创提到战略层面,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常态,才能形成合力、迈向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