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安顺学院:深化校地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12月23日 17:10  点击:[]

编者按:2021年12月22日,贵州日报刊登了记者就乡村振兴有关工作采访安顺学院党委书记罗荣彬的稿件,充分报道了乡村振兴与校地合作如何实现同频共振的工作。现将刊登稿件全文转载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可全方位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产业振兴上可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在人才振兴上提供人才输出。

安顺学院作为安顺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学院接地气、求作为、谋发展,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技术进步、产业振兴和区域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高校怎样尽快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安顺学院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近日,就乡村振兴与校地合作如何实现同频共振,笔者采访了安顺学院党委书记罗荣彬。

问:这次由安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安顺学院承办的“安顺市2021年乡村振兴暨劳务协作培训班”开班,您如何认识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答: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涉及到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种因素,而人才显然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要破解基层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尤其需要加大政策引才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基层。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才有利于为乡村发展汇聚人才活水,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时至今日,人才的流动已是屡见不鲜。对乡村发展而言,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抓住优秀人才的机会,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应创造条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让其在基层“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动力引擎。

注入外部活力,筑巢引凤招引人才。让人才流动到乡村是实现人才振兴的第一步,要下好这局“先手棋”,就必须要打“主动仗”。加大校地合作的力度,做好人才引进的宣传工作,让人才能够“流”入乡村。

培育内部动力,组织打造本土人才。人才振兴不仅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也离不开本土人才的“添翼”。通过此次劳务协作培训,可以培养与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那么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又该如何做,您是如何认识的?

答:深入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坚定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贯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始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突出需求导向,以提升贫困地区吸附力为重点,推动人才回流。人才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劳务输出的影响,乡村青年人才、致富能人、技术骨干匮乏,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迫切需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吸附能力,凝聚各方人士回乡创业、回报桑梓。

突出激励导向,以提升重大任务落实力为重点,发挥人才作用。积极搭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激励各类优秀人才主动聚焦中心大局、主动担当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干、贡献力量、实现价值。

问:请您谈谈如何认识校地合作共推乡村振兴?

答:通过校地双方的合作,可共同开展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高校通过开展现场教学,努力提升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美则中国美,农民富则中国富。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安顺学院将发扬“与祖国同行,以安道乐学”的办学传统,更好承担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问:面对“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安顺学院将如何担当?

答:今年,安顺学院获批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21年5月18日,该中心正式揭牌。学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主动担当作为,面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理论需求、人才需求和现实需求,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挺身而出,用高校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学校充分发挥平台引领作用,今年“贵州乡村振兴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021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相继获批,吸纳了省内高校300多位专家。同时,安顺学院成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4个主攻“四化”专班,6个主攻农村产业革命专班,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为贵州和西南地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贡献高校智慧。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需要人才和科技支撑。涉农学院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更懂农业、更亲农村、更爱农民的优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锋部队。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深化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探索涉农人才有效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研院系与政府的协同培训机制,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缓解农业企业“用工难、技工荒”等老大难问题。充分利用科研院系先进的应用型教育资源,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组织举办多类型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以及“三农”党政干部专题培训班,培养出一批爱农村、懂技术的新型农业人才。

深化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加大服务“三农”创新创业力度。学校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通过设立教授(博士)工作站、专家服务驿站等,推动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创业,支持学院师生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学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引导青年农民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互联网为手段,为农户提供优秀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如冷库储藏、共享农场等模式,逐步向农资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深化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院系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社会服务组织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紧密衔接,并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校企村”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